几乎没有一个职业艺术家不渴望成名。但是,20世纪之前的艺术家,通常只需获得专业圈或社会上层人士的承认,而不需要获得其他社会群体的认可。这种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尤其在最近20年来成为了一种显着的趋势,一旦艺术家成为艺术媒体甚至大众媒体上频繁曝光的明星,他的作品价格就会飘升,他所制作的任何东西都会被市场接受。然而,既然当代艺术市场是一个小众市场,为什么艺术家在确立其艺术地位的过程中,还需要获得大众的认同呢?其根本原因或许在于,在现代社会中,社会财富虽然集中在极少数人手中,但多数人却要通过日常消费为财富的增长做贡献,这就从经济上奠定了大众的地位。大众传媒与广告业的兴盛,便与大众所取得的这种经济地位有关,这种现象早在19世纪就已经出现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了。大众消费、传媒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催生了“明星”和“品牌”现象。明星是某个人在大众心目中建立的形象;品牌是某类产品在大众心目中建立的形象。明星通常与“薄利多销”的大众文化产业相关,为这些明星及其周边产品买单,是绝大多数工薪阶层都能轻松做到的。不过,这部分收入只占明星总价值的一部分,因为,仅仅由于粉丝众多,明星就具有潜在的广告价值。事实上,不少大众文化产品都采取免费赠送的形式,其目的只是为了集聚人气,从而形成具有潜在商业价值的推销渠道,这一渠道原则上可以推送任何其他的商品。
人们常用注意力经济或眼球经济来解释这一现象。占有明星艺术家的高知名度作品,是占有大众传播和推销渠道的方式之一。在此意义上,新晋的中国收藏家斥巨资收购天价艺术品,未尝不包含有潜在的商业考虑。这一点对于非赢利性的美术馆甚至也是重要的,美术馆需要人人皆知的艺术品作为镇馆之宝,以提升人气和提高业绩。在创意经济的大潮中,不少城市都将美术馆和艺术区看作是带动旅游业发展、营造文化休闲氛围的重点建设对象,“城市想打造形象并发展观光业,所以全球各地的美术馆越来越多……25年来,全世界多出100座新的美术馆,而平均每座要收藏2000件作品”。由于已故大师的杰作差不多已经被老美术馆收罗干净,新晋美术馆只能将收藏重点投向当代艺术。这也是当代艺术市场繁荣的一个原因。不过,美术馆不是少数富豪和VIP客户专享的文化俱乐部,而是面向大众、普及艺术的公共场所。正是因为美术馆在专业性、学术性之外具有的这种大众性,使得它同时也具备提升城市知名度和房地产价值的功能。除了美术馆外,还有大量的场所也需要营造艺术氛围,如高级酒店、高档会所、高端商场、高级餐厅、高档楼盘、文化街和旅游区等。出现在这些地方的艺术品和艺术家,不必是参加“职业联赛”的那种,只要普通的、入门级的就足够了。
汤普森在他的书中批评“梅摩指数”只计算上拍过两次的绘画,而不纳入拍卖公司拒绝接受委托或流拍的作品,从而无法全面地反映艺术品的价格指数。但是,他在讨论当代艺术品的价值问题时,也只考虑了处在金字塔尖上那一部分作品的售出价格。事实上,一件天价艺术品并不仅仅存在升值空间,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它的占有,还可以开发出其他的衍生价值。世界知名博物馆都有纪念品商店,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甚至将这一部分独立出来,做艺术衍生品的连锁经营。但这只是艺术所具有的潜在价值之一。天价艺术品或明星建筑师的设计,都能为企业加分,为城市空间增添光彩。即便是那些被艺术市场拒之门外的三流艺术家,在创意产业中也能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不少高档楼盘都需要艺术家来活跃人气,不少文化公司都需要艺术家贡献他们别具一格的创意,这都是艺术家很好的出路。正如汤普森所见,当代艺术市场只是整个文化消费市场的冰山一角,全球当代艺术品的年交易额不过是迪斯尼乐园半年的全球营业额。对于在夜拍中一鸣惊人的艺术明星而言,假如他预感到自己在十年后将风光不再,不如趁早将他的这一品牌转化为大众消费品牌,向大众文化领域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