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海昏侯墓马蹄金铭文重构中国书法史?(组图)

海昏侯墓马蹄金铭文重构中国书法史?(组图)

2017-05-11 13:40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郭志鸿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现代美术字现身于2000年前

马蹄金、麟趾金上的“上”“中”“下”三个字同样耐人寻味。从技术层面来看,商周时期的“金文”“钟鼎文” ,都是工匠刻制好模具后铸造出来的,线条曲直随性、文字大小错落、字口清晰准确,说明铸造技术日臻成熟,到了西汉,铸造技术已不是问题。既然如此,在篆书、隶书、汉简等字体通行的西汉,为什么铸造马蹄金时,唯独选用了名不见经传的“美术字”的楷书?

从历史发展脉络上讲,一个书体的演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钟繇成熟的楷书之前,一定是存在着不断演化、改进、成熟、定型到广为认可的过程,因此笔者认为,楷书至少产生于西汉。1965年的兰亭论辩中,郭沫若认为“自东汉以后,字体又在逐渐转变,到了唐代,便完全转变到楷书阶段” ;龙潜认为“到齐梁之间才逐渐产生了正书” ;于硕说“楷书产生于隋唐” ;徐森玉认为“作为书体的楷书,在三国和西晋初已接近成熟了” 。近年来还有人把楷书的端倪提前到秦乃至战国。而我们能看到最早的楷书作品是三国(魏)时期钟繇的《荐季直表》 《宣示表》等雄视百代的珍品。

海昏侯楷书的意义在于将众流归一。第一次见到马蹄金上的字令人瞠目结舌,不论是马蹄金还是麟趾金,字形结构和风格完全一致,唯美和成熟程度令人震惊,与今人的审美趋向完全一致,这一现象在书法史上尚未见记载。笔者推测当时这种字体还是新鲜事物,为皇家所独享,加之可能尚未列入官方通行字体,应用还不够广泛。但是汉武帝将这一有着很强装饰性的字体铸造在马蹄金上,赏赐给王侯将相,一来可以体现马蹄金的与众不同,二来可以彰显帝王用心良苦和礼贤下士的王者风范,三来通过“稀有、特殊”新鲜字体的使用,让王侯们都对皇帝常怀感恩之情,以平息王侯造反之野心。

从形制上看,马蹄金总体规格一致,但分属于三枚马蹄金上的每个字却是大小不一。“上”和“下”基本相同,而“中”字明显小于另两个字,且小得多,我们可以从装饰性弧形刻线收起处的变化清楚地观察到。但是,有的马蹄金“上”“下”两字的铸就问题令人揣摩:“上”字的笔画边缘凹凸不平,线条中间高、两侧缓缓斜下;笔画的两端即起笔和收笔处,粗细不均;笔画与底板的交接处明显有下陷之感。由此推测,“上”字不是与马蹄金的模具一次铸造成型的,而可能是用带有“上”字的錾子,从背面錾上去的,錾的过程中,由于工匠用锤受力不均,导致出现上述效果,从其它马蹄金看到“上”字周围的效果不尽一致;也有一次性铸造上去的可能,如果是这样,应该是在地震时,墓穴顶板塌落时挤压柔软的马蹄金变形而导致的。两种可能性哪个更接近于实际情况,是需要对全部同类马蹄金比对后才可定论。

这里最值得研究的是“中”字,它的背板上有十分明显的切割、补丁、焊接、磨锉的形态和痕迹。首先,“中”字明显小于“上、下”两字,这传递给我们这样的信号——三个字不是同一个批次、同一个时间、同一批工匠铸造完成;其次,“中”字是先铸造在另外一块金板上,经过精确切割剪裁后,再焊接到这枚马蹄金上的;再次,可以通过焊接后未做认真清理的明显痕迹来判断,两个黄金物体“中”字和马蹄金之间是用黄金来焊接,而没有发现用其它材料焊接的痕迹;加之紧贴着“中”字马蹄金底部面的周围色泽也明显比其他金面的色泽浅且新,边界线则呈现里出外进、不够规则的特点,证明是工匠用锉具锉过的结果,现代技术在焊接两个物体时也是需要对两个焊接点进行锉磨,以增强双方的契合力和稳定性。同样的马蹄金,底部金面却出现上述迥异,由此联想的是,皇帝将诸侯王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而集帝王侯于一身的海昏侯,独享了皇帝三个层面的恩赐。如果再做些推测,会不会与当时的历法或酎金制度有关?

海昏侯的麟趾金也出现过“上”“中”“下”铭文。三枚麟趾金规制统一,其上铭文的字体、结构与马蹄金基本一致;三个字的大小、规格、形态、笔画、结构、气息较为统一,有别于马蹄金,这又是一个不解之谜。正因如此,马蹄金、麟趾金成为了海昏侯墓中最为与众不同的文物。

今天,我们通过对海昏侯墓马蹄金、麟趾金铭文的考释,将楷书的产生时间定格于西汉,这是对历史认知的挑战、对固有观念的挑战,不得不让人们重新审视和梳理中国书法史、中华文明史,也会将这个紧扣千年的认知链条调整位移,重新链接。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