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
与国际化艺博会的反差
相对于上海和香港地区的艺博会,有业内人士指出,北京在艺博会方面的发展显得有点后劲乏力,原因与艺博会的多元化与国际化体现不足有关。包括香格纳画廊、长征空间、常青画廊、唐人当代艺术中心等曾经参加艺术北京的国内画廊均缺席本次艺博会。
这两年的香港巴塞尔艺博会上,更加体现了亚洲藏家,尤其是内地藏家对西方现当代艺术的购藏实力。而在去年的上海西岸与ART021两场艺博会上,这一趋势也已经表现明显:无论是国外参展画廊数量,还是销售作品方面,西方现当代艺术都占据了很大的优势。并且去年以来,西方现当代艺术家的名字更多地出现在了国内各大美术馆与画廊的展览中。
这届艺博会的“多元亚洲”(ASIAplus)包括国际性亚洲画廊和主题展两个部分,其中主题展“平行的亚洲世界”邀请了6位中日艺术家,包括2017年将参展威尼斯双年展的菅木志雄、邬建安、岩崎贵宏,以及曾经参加过威尼斯双年展的季大纯、刘小东、小谷元彦。
从销售情况看,杨彦川、陈俊、高茜、叶永青、李津、涂曦、李新建等国内艺术家作品占了主流,西班牙、法国、日韩等国外艺术家作品只是少数。
另外,有画廊表示,艺术北京的消费人群虽然有所增多,但是专业级收藏家数量并不是很令人满意。前来的藏家以画廊的老藏家为主,新藏家和美术馆等艺术机构表现并不如上届活跃。
业内人士认为,新生代藏家对当代艺术收藏更侧重于自己的喜好、爱好和拥有,并不是从纯投资的角度。相对老藏家而言,他们对西方现当代艺术接受度更高一些。
也有画廊算了一笔账,参加一场艺博会,除去展位费等成本,以及艺术家的销售回报,画廊至少要卖出去80万到100万元的作品才能收回成本,如果涉及到关税问题,则需要销售额更高一些,如果北京的艺博会可以接受的作品价位在10万左右,那么即使画廊卖出去10件作品,也许只能收回其成本,这也会制约画廊对艺博会的参与度。
专业性和市场如何两全
有参观者在社交媒体上吐槽说,在设计北京上,有一种逛高端mall或者奢侈品展会的即视感,商业化色彩太突出了。其实记者发现如果参观者能仔细深入下去,会发现一些专业的、出彩的地方,比如服装手作设计展位的缝纫机、色板、布料等,颇具匠心和创意的想法,但由于布展或缺乏引导等原因被湮没了。
不过董梦阳认为,设计板块的持续扩大是“艺术北京”拥抱社会上更大的消费人群的手段,因为这是和人们生活更贴近的事情。
有的画廊因为今年要参与纽约弗瑞兹艺博会(FriezeNewYork)而选择缺席艺术北京,比如博而励画廊。业内人士认为,在保持自身品牌优势外,将专业的画廊和美术馆组织起来,做更专业级别的艺术博览会,也许是艺术北京未来需要努力的方向。
茅潇认为,北京的艺博会是国内艺博会的先行者,跟巴塞尔等欧美艺博会比较,今后要在学术性上有所提升,对中国当代艺术有所推动,提升藏家和观众对当代艺术的认知和了解。
国内办一个艺博会的确是不容易,除了要平衡艺术圈内外方方面面的关系,还面临着一些难题,比如满足了大众的艺术消费,可能会流失高端画廊和美术馆资源;强调学术性的话,画廊的销售额又可能会受到影响等。
董梦阳表示,我们的服务必须升级,加强与展商的交流沟通,明确艺博会的精准定位,建立藏家的分层服务,打造更强大的群众基础,都是未来我们需要去一步一步做的事情。争取办一个亲和的艺术北京,同时具有丰富的学术及展览形态的艺术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