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要闻 > 在故宫“活捉”当代艺术(图)

在故宫“活捉”当代艺术(图)

2017-06-21 12:21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记忆与当代》展览中,以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为灵感设计的家具。《记忆与当代》展览中,以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为灵感设计的家具。

出生于1988年的李明威,最近参加了人生中两个重要的展览:一个是她的研究生毕业展,她刚刚毕业于中央美院设计学院摄影工作室;一个是第57届威尼斯艺术双年展的平行展《记忆与当代》,在这个由故宫博物院主办的主题展览中,红色的宫墙在她的镜头下成为黑白的山水。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说:“展览主题‘记忆与当代’,就是要通过‘艺术’这一具有独特洞察力和广泛延展性的文化视角,将当代艺术的生成发展作为着眼点,探索历史文化所构成的‘记忆’。”

于是,我们在展览中能看到用光影“绘制”的故宫所藏名画《江山万里图》,以故宫藏品为灵感来源的现代家具,还有从卷轴、花窗、雕梁画栋中得到启发的装置艺术……宫里的一切似乎都有了新的模样。

从中国到意大利,从北京到威尼斯,从600年的紫禁城到逾百年的双年展,时间流转,空间切换,故宫的记忆,究竟如何遭遇当代?

在故宫偶遇当代艺术家并不难

六七岁的时候,李明威跟着父母第一次到北京,就被故宫的墙吸引,“高高的、红色的墙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回家后,李明威去爸爸的书房翻《我的前半生》,想知道皇帝长什么样、皇后又长什么样。长大后,李明威到了北京上大学,经常一个人去故宫,最吸引她的还是墙。

“故宫的墙最大的特点是多、高、长,给人一种与世隔绝的感觉。紫禁城的‘禁’,就是通过墙来表现的。”但作为摄影专业的学生,李明威从禁锢的宫墙上看到了自由的山水。灵感来源于她偶尔听到的一句话:昔古人败壁张素,朝夕视之,既久而透见高下曲折,皆成山水之象。这句话的大意是,古人长时间观察一面破败的墙,会从墙面上的抽象形象中看到山水的意境。

从此,李明威常去故宫拍墙,虽然宫墙是红色的,但她更愿意用黑白来表现,因为“有历史感在里面”。不过,历史也会变,有时候,故宫做维修,墙面被粉刷一新,拍摄过的“山水”,数月不见就失去了踪迹;有时候,一面墙上,新的山水又在生发。

在故宫,要偶遇李明威一样的当代艺术家并不难。此次《记忆与当代》展览,共有18位中国当代艺术家参展,类别不同,风格各异,一个共同点也许是,他们都常去故宫。

冯良鸿常去看故宫春秋两季的书画展,耿雪最喜欢的是故宫的瓷器,李洪波正与故宫合作一个课题“中国古代书籍艺术”,宋陵想要用自己的方法重新解释宋徽宗的作品,隋建国参展作品的主题是“延续”……

参展艺术家之一彭薇说:“每次我路过故宫、路过天安门,我都认为它是世界上最美的宫殿之一,以至于我每年都要去好多次。”

彭薇最爱的是绘画馆,“我从小就喜欢的《千里江山图》《采薇图》,都是故宫藏品”。故宫几乎所有的绘画展,她都如数家珍。2015年,故宫博物院90周年大庆,举办《石渠宝笈》特展,彭薇排队去看了两遍,“虽然很熟悉《清明上河图》,但真正看的时候,还是很感动”。

而最让彭薇驻足的,是一张并不热门的《宋李嵩钱塘观潮图》。这幅画远看像一张白纸,淡到了极致;近看却是由很多密密麻麻的小点组成,绘画方式十分现代。“作为一个当代艺术家,古代绘画为什么能影响到我?因为好的绘画不只属于古代,它可以超越时间。”

责任编辑:苒若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