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广富林工作场景
几代考古人改写“小渔村”历史
在国际化的大都市上海“发掘文物”,可能吗?
由于上海地处平原,地下水位较高,地下遗存较难暴露,造成了上海地区“无古可考”的误说。
事实上,除了文物展陈,在上博,从来不曾放弃过在考古方面的努力。
1956年,由黄宣佩担任组长的上博考古组成立后,在上海境内寻找古文化遗址成为当时主要的工作。
1958年“大炼钢铁”时,人们从淀山湖打捞上来不少石器、陶器、骨器,考古队进而发现了由陆变湖的淀山湖遗址,它证明了,上海地区是有古可考的。
从20世纪60年代起,考古队在上海地区先后调查发现了崧泽、福泉山、金山坟、柘林、果园村、广富林和亭林等20余处遗址。
在上海考古史上,马桥是值得记下的一页。1958年至1960年,考古队对马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成为上海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科学考古发掘。马桥遗址的发掘,不仅使上海地区的历史向前追溯到了四千多年,还培养和锻炼了一支严谨的考古队伍。
1960年以来,考古队在崧泽进行了多次发掘,清理出距今6000年前马家浜文化时期的原始村落。
在上世纪80年代,考古队在福泉山发现很多早期墓葬,对探索长江下游早期文明起了关键性作用。
上世纪90年代,考古队对马桥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深化了对马桥遗址的认识。
进入新世纪,考古队开始围绕广富林遗址做工作,发掘工作在2015年暂告结束,接着,弥补唐宋考古空白的青龙镇遗址重要发掘又悄然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