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画廊 > 何为“物象之源”?(组图)

何为“物象之源”?(组图)

2017-09-28 09:03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牛孝杰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唐 李思训《江帆楼阁图》(局部)

五代时,荆浩自觉地在绘画领域确立了明“物象之源”之理论,与“丈山尺树,寸山分人”图式方法相呼应,进而至沈括承接“物象之源”理论的“以大观小”之方法,使开图千里的古典全景山水图式构建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且均走向成熟并影响着后世。

从魏晋到北宋,在中国山水画主流意识里,一以贯之地推崇穷物之性,得物“常理”之“物象之源”理论。重原比例及物之“常理”、强调物象各正性命,原始反终,以及始终批判“水不泛舟,人大于山”、“物小人大,树高于山”与“仰画飞檐”等种种于此有悖之现象,实质上就是在提倡绘画创作中“物象之源”之真实、物之“常理”之真实以及山水画作品中物象各正性命之真实,而非通过取景框而得之“近大远小”的被视觉蒙混物之本原的物象。我们可以认为:沈括“以大观小”的山水之法与荆浩之明“物象之源”进而“度物象而取其真”之实践理论,从内涵上是一脉相承的,亦是主流意识的开图千里之全景山水画的图式方法;反之,“张綃素以映”、“仰画飞檐”等图式当属非主流的,以静止特写见长的山水松石格或采用之。

“物象之源”从荆浩灵府中来,亦从对传统之继承与发展中来。同时,明“物象之源”亦为“开图论千里”的全景山水画创作找到了通往心灵之路。《笔法记》中借山中智叟之口启示后学曰:“笔墨之行,甚有行迹,今示子之径”,“示子之径”即是为后学开示一条直达心灵之路径,可见,《笔法记》之用意实为以“笔”、“墨”为其表,为其用,以明“物象之源”进而“度物象而取其真”为其里,为其体,即实践层面之“笔”、“墨”为形而下之器,理论层面之“物象之源”为其形而上之道。道与器,体与用互为表里而至辩证统一,构成了《笔法记》中诸多命题的独特表达方式。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345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