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国 白铜方熏香炉
边长8.5厘米,高10.5厘米。这件香炉为正方柱体样式,盖上有镂空花饰,每层均有四足,篦系黄铜镂空回文图案,炉内附有铜铲、铲刮器、压灰板。
印香炉是熏香炉大家族中的一个特殊品种。
宋代的印香炉如同今日烙饼用的平底锅,上加镂空盖子,炉底有支脚,样子较笨拙。宋代的洪驹父著有《香谱》,其中“香之事”部有“百刻香”一条:“近世尚奇者作香篆,其文准十二辰,分一百刻,凡然一昼夜乃已。”
由此可知印香炉不仅具有香熏的作用,还兼有计时的作用。同一本书里的“香篆”条云:“镂木以为之,以范香尘为篆文,然于饮席或佛像前,往往有至二三尺经者。”香篆的尺寸、厚薄,字画雕刻的宽度、深度在其他条目里有明确记述。
依此来看,这个香篆就如同一个印章,把“香尘”(即香料粉末)填入香篆所刻的笔画中压实,磕出后就是要燃用的印香。到了明代,香篆已改用金属制作,且改刻篆为镂空,体积也更加小巧。由于这种变化,“香篆”之名也逐渐被“香印”所取代,这“香篆”、“香印”实际都是印香的模子。
清代中晚期,黄铜、白铜质地的印香炉颇为常见,最普遍的形制是方形、长方形和圆形。炉身一般有三层或四层,顶盖常有“福禄寿”、“踏雪寻梅”、“携琴访友”等镂空图案,精巧雅致。全炉几层套在一起,严丝合缝。
有些印香炉若做工考究,其炉身四面还会分别刻有真草隶篆各体书法,以及古鼎文玩和古泉之类的图案。它通常有多层,从下往上依次有一层储放芸香屑(香料),一层摆放香铲之类的迷你工具,一层燃香之用(下垫香灰)。如果炉盖也算一层的话,那么这一层必定是镂空的,燃香时,香的烟气于此徐徐散出。
印香炉与其他香炉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所燃之香既非线状,也非环状和塔状,而是图案状或篆字状的,因此印香炉又叫篆香炉。
实现这个功能的关键在于印香篆模——一块厚不过4毫米的金属板,它被镂空雕成篆字或其他吉祥图案,回环连绵,贯通始终。使用时,将芸香料铺设其上,轻压香料,刮去多余,然后提取篆模后,便形成绵延连贯的香篆了。奇妙的是,燃烧后残留的香灰,仍是一幅美丽的图案。
当然,想要做一个完整的香篆,可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极大的细心、耐心和反复操练得来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