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达·芬奇》(The Last da Vinci)视频截图,由广告公司Droga5为佳士得拍卖行拍摄
然后,三位评委用10个创造力组成部分的标准对每条配文进行评分,评分考量包括趣味性、复杂性、原创性和想像力。
最后,那些从照片中准确识别出情绪的人往往也在配文竞赛中获得了高分。
研究结果表明,“情商中的共情精确性(情绪检测)因素在正向预测创造力时起了巨大作用。“这种模式特别有趣,因为共情准确性是一个社交检测过程,而创造力是一个生成过程。“对情绪敏感似乎确实能帮助你创作出更好的艺术。
研究人员还测试了各种人格特质与创造力的相关性。其中一个不寻常的发现是,他们发现严谨尽责的参与者往往不那么有创造力,而外向性、亲和力、和开放性却是与创作力正相关的(如果你一整天都不跟你的老板汇报情况,只用告诉他因为你是一个深度创意人)。
与此同时,柏林的研究人员最近钻研了公式的另一边——欣赏艺术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这篇论文抛出了一个问题:“美是什么感觉?“,发表于期刊《美学、创造力及艺术心理学》。
我们都知道艺术可以引起激烈反应。正如研究人员所写,“在哲学美学中,一种重要的传统观点则是,美学吸引力更多地是被感觉到,而不是被知道的。情感伴随着我们更为广泛地去体验,让我们更了解艺术、文学、音乐、自然、或是迷人的景色、声音和思路。“
但直到现在,关于如何分类对于艺术的情绪反应,业界还没有达成共识。“审美情绪量表“(Aesthetic Emotions Scale,又称AESTHEMOS)正着手解决这个问题。这个新工具是评估人对于艺术品可能会出现的21种情绪反应的调查问卷,其中包括着迷、敬畏、惊讶、无聊或放松。
AESTHEMOS的开发人员说,这个工具可以用来精确地判定艺术品的哪些属性让人“起鸡皮疙瘩“,举一个例子,或者专家和非专业人士在艺术中得到不同体验。它还可以帮助确定你的个性类型如何影响你对审美体验的情绪反应。
有一天,也许,只是也许,甚至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有人花了快五亿美元买一幅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