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画廊十周年群展“海上丹迪”空间场景图。 东画廊提供
尽管如今西岸聚集了香格纳西岸空间、乔空间、艾可画廊等优秀画廊和铁海工作室、丁乙工作室、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等国内外优秀文化机构,为西岸文化产业集聚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但“香格纳”创始人劳伦斯认为近年开设的场馆还不够多,艺术空间对于上海众多人口和文化需求尚不饱和,目前上海的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还处于一个开始的阶段,不应该只为艺术空间保留位置那么简单。
艺术家,发展不易,构建更宽容的社会环境
相对西岸,M50作为上海老牌的创业园区也悄然发生着变化,负责人周斌回忆M50的最初:“1999年,一批上海当代艺术家,也是在这里面默默无闻从这里面慢慢起来的。”然而如今,M50从“艺术圈”扩展到了圈子外的艺术观望人群。周斌说,如今M50就租户结构调整了商业结构,让年轻人享受一杯咖啡的同时又可以看一个展览。这些展览并不是高高在上的,价值几百万的艺术家作品的展览,而可能是网络上很火的网红作品。复合型空间还可以做一些音乐会,或者做一些艺术跟时尚相结合的活动。我们根据不同的客户做了三条线路,有些专门欣赏艺术的;有些是普通市民的,更关心体验活动的;还有一些是来消费的。”
由此可见,在当今中国艺术环境下,机会多、市场大,成本也相对增加。M50内的入驻成本,并非一般年轻艺术家可以负担。
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上海的艺术家几乎不存在群居状态,两年前的松江“名企公馆”开始聚集了五、六十位艺术家,他们除了直接支付房租外,还可以通过作品交换的方式支付房租。从大环境来看,年轻艺术家要坚持创作是非常不容易的,工作室的维护和运营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社会机构和艺术家之间或更应该建立起一种宽容的关系,能够帮助他们适应现在的艺术系统,并借此发展。
艺术家生存状态存在特殊性,他们没有固定收入,但需要相对大的空间创作作品,这就产生了很多不利。市场变化是个纷繁复杂的情况,并不是数字变大了,艺术家的日子变好了。艺术家如何面对卖得好或是不好,考验的是心态,也是艺术家从业的规范。“良性”不单是艺术品产业的繁荣,而是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