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国良在朋友圈点名的“假画”
“他们对我的画有多少了解呢?书画真伪是不是真的懂?根本无法鉴定。”对于这样的“反告”,史国良有些气愤。
他曾提议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研究院、北京画院作为鉴定机构进行作品确认,但法院还是予以拒绝。所谓“具有资质的第三方鉴定机构”,指的是公安部有关笔迹鉴定部门。
“真心喜欢你画的或者当成投资行为也好,当发现挂着我名字的画去欺骗别人的时候,我觉得我有一种责任感,我开始拿起武器打官司。当时很艰难,受到很多的非议,甚至一度要封杀我。他们说史国良随便的打假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影响了大家的利益,所以要封杀他。”
“真假画加在一起可能都会说是我在这一年的成交额,有多么的高,其实完全到不了那种程度,因为很多假画在里面。更多的伤害在哪儿呢?人们会算一个市场平均值,如果把所有拍卖行的作品的成交额、成交数来平均的话,我的画就很便宜了,不能真实的反映我在市场上的价格行情。但基于法律没有限制拍卖行拍假画的问题,成为当下监管的缺口。”何家英谈到。
在监管不到位,艺术品市场伪作泛滥的当下,当造假、卖假、假拍、拍假环环相扣,形成一条产业链时,危害的影响力更会加倍。
当造假成为一条产业链
去年在公安部门的合力侦办下,破获了一起制贩假冒名家书画作品的案件。通过央视新闻的报道,将一条艺术品造假的利益产业链向社会公众曝光,让整个艺术圈为之震动,对造假的手法以及市场买卖运作有了更加明晰和深刻的了解。
案件首先梳理出造假者与买假者人之间的脉络关联,造假者凭借自身对名家书画特点和技巧的深度掌握,同时辅助印章的仿造以及宣纸、笔墨的匹配,完成作品仿造,随后向买假者出售,流入一二级市场。在仿造过程中,造假者之间也进行相互的“书与画”合作,并联合鉴定人进行辅助指导,使得作品的仿真程度大大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