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水墨艺术家(在世)假作占比数据图(数据来源:雅昌艺术网)
“其实,这么多年的打假过来,我们没有一场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赢。”
在艺术家史国良看来,从90年代艺术品市场的兴起后,带来不仅是艺术品的价值高点,也催生出这些巨大利益背后的造假热潮。
雅昌艺术网本年度的“艺术315”将聚焦在水墨市场的造假热潮,通过雅昌鉴证备案以及艺术家拍卖作品认证(CARS)的大数据,发布了合作水墨艺术家的造假榜单,通过假作占比以及造假数量进行数据的统计并梳理,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另外,通过史国良《金秋》造假案的宣判来探讨鉴定“话语权”问题,同时让这条造假售假的产业链,引起大众的深刻认知。如何借助法律和鉴定机构,联合艺术家以及市场参与者共同打造一条“反伪”战线。
水墨市场的造假热
通过雅昌鉴证备案以及艺术家拍卖作品认证(CARS)结合的数据显示,在鉴证备案专场认证以及线上鉴证中,总结出此份当下在世当代水墨艺术家的市场“造假率”TOP10。在榜单中,任重、冯远、王镛、何家英、崔如琢、袁武、方楚雄、唐勇力、王明明、史国良,十位艺术家的作品成为造假“重灾区”。其中,半数艺术家的假作占比达到了50%以上,任重作品的造假率更是达到了66.31%。
从市场内流转的作品看,唐勇力、何家英、任重三位主要为工笔画创作,王镛作品还是以书法为主,有少部分水墨山水。冯远、崔如琢、袁武、方楚雄、王明明、史国良则相对侧重用写意创作,冯远、史国良、袁武主要为人物画,崔如琢、方楚雄、王明明为山水、花鸟类作品。
从当下水墨市场看,主要的推手还是在于崔如琢、何家英、袁武等这些40后和50后艺术家,来带动市场的整体价值走向。市场占有率也与作品在市场的投放量成正比,相对应的,也会有更多的假作混入市场。原因在于,他们的作品在市场中已经被经营多年,王明明、史国良、冯远、王镛也都是拍场常客,在一二级市场都有较为广泛的藏家基础,在价值上的波动相比年轻一代更有“保值性”。此外,60后和70后艺术家作为第二梯队也正在培育和扩大自己的市场基础。随着藏家对于年轻艺术家作品的了解和认可,也带动市场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