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四 M2吕大临墓三维透视图
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最后在15.5米深处终于发现了实用墓室,这是一座高大宽敞、两室一厅的阴宅(图四),不但造形气派,还随葬了大量墓主人生前使用和喜爱的各种器物。直到此时,那些笼罩在我们头顶的重重疑云才彻底散开,原来这位伟大的考古先驱在研究那些古物的同时,早已洞晓流传至今的、几千年前的青铜器、玉器主要都是盗墓贼挖出来的,为了防止自己身后可能发生的一切,所以他采取了三个措施:
1、布置空穴以疑惑盗墓贼。
2、深藏阴宅于石板层下令其无法窥探到自己的住所。
3、不用砖券、土夯,甚至墓室封门也用土坯垒砌,力图不留下任何墓葬痕迹。
这些做法不但有别于其它地区同时期墓葬,而且的确有些匪夷所思,充分体现了这个家族在营建墓葬方面理念上的不同凡响。
那么,这样别出心裁、用心良苦设计出的墓葬真的可以防止盗掘吗?
首先,我们必须要给先贤们一些安慰,这样的布局确实小有成效。M2最顶端空穴就发现了一个圆形盗洞,盗墓贼钻进洞室发现是空穴,只能扫兴的无功而返,盗洞也没有再往下延伸。当我们正庆幸吕大临墓葬上方没有盗洞的时候,又怎能想到盗洞自其东北方的吕景山墓(编号M4)墓道直下,先洗劫了景山墓室所藏文物后,向西南方向拐弯掏洞进入吕大临墓东后室,将其破坏偷盗后,又从前室向西穿过土壁进入邻居M1吕大雅墓,带走了M1的贵重随葬品。这样严酷的事实只能让人发一声感叹,俗话说的好呀!道高一尺,魔高一丈!M2虽然防范重重,最终究竟难逃厄运。
这个盗洞一连串盗掘了3座墓葬,破坏性极强,从盗洞形制、盗者对墓地情况的熟悉程度、以及行盗时墓主骨架未被扰动、随葬品还遗留部分瓷器推测,盗案应该发生在较早时期,可能是金人入驻后的战乱阶段,一个对墨群布局十分熟悉的人、很可能就是看墓人监守自盗、或与外人联手所为。因此说,吕富平家族中不肖子孙的确不止他一人。
三、吕大防的衣冠塚
20座成人墓中还有一个身份不同凡响、墓葬也非常特殊的人物,这个人曾经身居高位、权倾朝野,也曾经饱受屈辱、流落岭南,最终客死它乡,他就是吕大临的二哥吕大防。吕大防墓位于M2的东邻,田野编号M3。因为吕家墓葬都是土洞式,所以我们采用了大揭顶式的考古发掘方式。奇怪的是这座墓葬不但比其它墓葬浅,而且墓室狭小,室内空空,既无葬具、更无任何随葬品,竞是空墓一个。这些完全与吕大防的赫赫声名很不相配。难道它也是防盗的空穴嘛?其实当我第一眼看到这种景象时也觉的满腹疑问,但仔细辫别墓道底部的土色后,发现已然见底,这说明我们眼前的空室就是货真价实的实用墓室,只是没有埋人而已。
为什么一个当过宰相的人会有如此简陋的归宿呢?墓葬的主人又去了那里呢?
要了解真情,还必须从吕大防的仕途沉浮说起。
吕大防是吕蕡第二子,字微仲。从小未在父母身边生活,而是跟随伯父吕英学习,长大后不但学问很好,考取了进士,而且胸有大志。为官其间,体恤百姓、深得民心。入朝后因政绩卓著,受到宋神宗关注,宋史记载,“大防身长七尺,眉目秀发,声音如钟。自少持重,无嗜好,过市不左右游目,燕居如对宾客。每朝会,威仪翼如,神宗常目送之。”这段话是讲吕大防身材高大、相貌英俊、声若洪钟,性格沉静庄重,既便是在热闹的集市上通过,也是目视前方绝不左顾右盼。平日与妻子相处彬彬有礼。每逢朝会,总是显得凝重威严,就是神宗皇帝也对他刮目相看,朝会结束,常常目送其离开。由于能力很强,处事果决,哲宗初期受到重用,元祐元年宰相司马光病逝,吕公著接任宰相,元祐三年吕公著告老离任,宰相一职便由吕大防接任,任职期间公正不阿,与范纯仁一起同心协力治理朝政。元祐八年因朝权之争而失势,一贬再贬流放岭南。古时候岭南地区指五岭之南的两广、福建一带,当时这里地广人稀,山林茂密,气候湿热,还有可怕的瘴气,北方人多不能适应当地自然环境,所以被流放到这里的官员们大多数难以生还故里。
吕大防最终被贬要去的地方是北宋的循州,循州在今广东惠州一带,于是71岁的吕大防在儿子吕景山及孙女吕倩容陪同下,踏上了南行的遥遥旅途,他们乘船由长江转入赣江,自赣州登陆,沿大庾岭(又称梅岭)古驿道翻越大庾岭出大梅关进入岭南地区。这时又接到朝廷诏令,命其未得上喻永不许返京。大防看到这岭南的荒凉艰难景向,不仅长叹一声,对儿子景山说:“吾不复南矣!吾死汝归,吕氏尚有遗种。”意思是:我不能再往南走了,如果我死了,你还可以保住性命回到家乡,我家尚有遗脉相传,若再往南去,恐怕你我父子都会死在这里,吕家便从此绝后了。说完这些话便一病不起,客死他乡。但吕氏家谱与《宋史》所记的大防死因有些不同,家谱中说吕大防是因绝望,为保全儿子纵酒狂饮自尽身亡的。
大防死后,嫡子吕景山只能将老父暂时埋葬于梅岭南麓脚下的南山寺内,自己原想一路南行赴循州报丧,不料山路崎岖,无意中走错道路,竞一路向东行至南海边现广东省澄海县东林村一带,眼见前方是茫茫大海再无去路,又见这海边渔村清静朴实、远离红尘,便决定将父亲遗体埋葬于村西南的石鼓山上。现石鼓山上吕大防墓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