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父亲为了养家糊口,做了点山货生意。遭到了举报,在极左的年代里,这是资本主义尾巴。先是父亲遭殃,再是波及子女。一位民办老师借机把折磨他当成了讨好村革委会主任的机会和手段。一周让他站堂六次。张克鹏脾气拗,一气之下搬着凳子回家。那时,他刚读初中一年级。
父亲看到他学业中断,禁不住连声叹惜;他的母亲,更是伤心落泪。但这一挫折并未熄灭张克鹏的求知欲火。许多年过去,他一直记着,当时他对老师说的那句话,不上学我照样要有知识。从此,他自学的道路就这样开始了。也许,他的父母都失望了,但他还保留着他的秀才梦:“秀才的文章和字是练出来的,只要我下苦心,就一定能当秀才!”于是,他在幼稚的梦想中,踏上了漫长的练习写作和书法的道路。
说来也怪,他跟写作和书法有着特别的缘分。不管干活回来有多累,只要一握起毛笔,他就来精神。一份耕耘自然会带来一份收获。几年过后,他还真的成了一方“秀才”,小小年纪,经常被人请到婚丧嫁娶的大事儿上写对联;一到春节写春联的时候,就会有半条街的乡亲来求他。写的一些小说也经常发表在一些刊物上。他的母亲看到他写字写出了点出息,一天,就笑盈盈地对他说:“你爹在世,看到你真成了‘秀才’,不知道会多么高兴!”
文化之旅苦行僧
张克鹏十七岁的那一年,有幸认识了县文化馆的郭立辉老师,那时,郭老师是县城书法界的领军人物。能认识这样一位名人,张克鹏感到很高兴。郭老师给了张克鹏许多鼓励。这让他下决心要苦练书法,当一名书法家。与此同时,郭老师告诉他,要想真正成为一名书法家,必须临贴。
老师让他先临《欧阳询九成宫》。他省了一顿午饭钱,饿着肚子到书店买了一本《欧阳询九成宫》。回到家里,白天抽空练,晚上油灯下读书。他边练字边参加县里、市里和外地的一些书法展览。五、六年过后,书法小有成就,获了县里的一等奖,市里的二等奖,并且不断地在外地举办的,各种名目的大赛中获取名次奖。
约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他认识了中国书协理事,河南省书协副主席冯志福老师,冯老师看了他的作品,又经过对他性格的了解,建议他写颜体,同时鼓励他在适当的时候练习一下隶书。他买了一本颜真卿《多宝塔》,一练就是三年,接下来,他又下苦功练习《勤礼碑》《家庙碑》,期间,他还兼临《乙瑛碑》《曹全碑》。打下传统功夫后,冯志福老师让他一边继续临楷、隶,一边兼习行书。他从颜真卿的《争座位》,到《祭侄文稿》,几番暑往冬来,苦临数冬几夏,张克鹏的书艺得到了很大长劲。因为此,他与冯志福老师的接触也多了起来,受到冯老师悉心的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