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拜厄斯与天使》 萨尔瓦多-罗萨 木板油画 约 1670年 卢浮宫博物馆藏
罗萨笔下的风景是有着光秃秃陡峭山石和枯死树木的蛮荒之地,它们不同于克劳德笔下柔和的渐变。他们对立的风格,正好契合了艾德蒙-伯克(Edmund Burke,1730—1797)在《论崇高与优美概念起源的哲学探究》中提出的两个对立概念。这篇文章关注的是我们在面对优美与崇高时所产生的情感反应,它对本文开头提出的那些问题有所启示。而下文就将要探讨风景艺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
优美与崇高
伯克的文章强调了我们在面对优美与壮观景色时,因受到不管是视觉或听觉上的冲击而自然生发的心理与情感反应。而“崇高”的来源正相反,它是由恐惧、晦涩、力量、 黑暗、孤独和广漠的体验刺激形成的;它挑战着我们的自我保护。如果说风景画术语中的“优美”可以被克劳德-洛兰画作中 那温暖明媚、波涛起伏的景致所完美诠释;那“崇高”的体验则是由广袤的沙漠、峥嵘的巨峰、令人目眩的悬崖和冰川、暴风与雪崩,还有那似乎无法穿越的茫茫森林所带来的。这些便是18世纪晚期以来,在浪漫主义时期登上欧洲风景画舞台的众多意象。
伯克在智性上认同非理性因素决定了我们的审美反应。强调感觉而不是像原来一样重视理性,这种对任何形式的刺激带来的原始的主观体验的关注,正是符合了当时兴起的艺术潮流的转向,即我们现在称的浪漫主义(Romanticism)。这场艺术运动中最具影响力的欧洲人物之一是法国作家让-雅各-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卢梭作品的普及促进了一个思想的形成,那就是:自然世界既是精神上的避难所,也是物质上一处未受污染的纯净之地。这种精神表现在约瑟夫-莱特(Joseph Wright,1734—1797)画的肖像画《布鲁克-布 思比爵士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