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1963年文殊菩萨左臂残留的系带 (1963年第10期《文物》杂志图)
图3:本次修复前夕文殊菩萨左臂残留的系带
图4:文殊菩萨残留的系带及普贤菩萨系带铁钉 (作者图)
图5:文殊菩萨系带痕迹
图6:文殊菩萨原位补塑的系带,其结节形象明显参照了右脑部的原物遗存
图1:《青莲寺彩绘泥塑及壁画保护修复方案》中针对上寺释迦殿彩塑绘制的病害分析图,每一种图标都代表一类不同的病害状态
如此众多的病害,显然已达到必须修复干预的地步,否则难以保证塑像长久的安全稳定。然而,怎么修才好呢?
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在《关于山西青莲寺彩绘泥塑保护修复情况的说明》中指出,项目主要制定了“表面清洗、起翘脱落部位的加固与回帖、局部的补全、传统工艺恢复”等相应修复措施。对此,国家文物局曾下发文物保函[2007]120号文件进行批复,可惜该文件并不在国家文物局的网上信息公开范围之内,因此暂时无从知晓其具体指导意见。然而,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些已公开的同类批文中领会纲领。在文物保函[2017]342号文件《关于白台寺彩绘泥塑保护修复工程的批复》中,针对局部补塑和重绘,国家文物局的批复意见为:“结合白台寺价值展示与阐释定位,进一步论证缺失塑像补塑的必要性、可行性和修复依据。在此基础上明确塑像缺失部分的局部补塑以及后期不当补塑彩绘的重塑范围,补塑和重塑应在充分考察当地同时期同类型塑像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可见,审批主要考量三个标准——“必要性”“可行性”和“修复依据”。换句话说,只要确有必要、切实可行且依据详实,补塑、重绘就可以被批准实施。作为曾经的“全国十佳”工程方案,青莲寺工程既然已经通过了国家文物局的审批,意味着其必然满足上述三个标准。
然而从实际操作来看,事实真是如此吗?从修缮方案的病害评估可知,对残断处的修复势在必行;而项目已基本完成,可行性自不必怀疑;遭到公众质疑最大的,恰恰是“局部补全”和“传统工艺恢复”的依据。具体来讲,质疑和诟病集中在上寺释迦殿塑像的补塑、补绘,和罗汉堂塑像的补塑、补绘贴金等项目。
在热门网文《关于晋城青莲寺重妆彩塑个人意见几点》中,山西文保人士闫鑫严厉批评了上寺释迦殿两尊菩萨塑像被补塑的红色系带,认为其“突然出现”毫无根据,而且“颜色艳俗”“极为突兀”。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笔者对不同时期的照片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刊登在《文物》杂志1963年第10期的《山西晋城青莲寺塑像》一文,内含两张珍贵的菩萨塑像早期原貌照片。其中文殊菩萨的照片上可以看到,其左臂肘关节处粘有一条系带残段(图2);闫鑫网文所附修复前的照片中,亦可见此残段,甚至连末端分叉处残留的两束铁丝(为泥塑系带造型的内骨)都可以分辨(图3);另外,笔者母亲2011年8月从另一个角度所拍摄的照片中,可以清晰看到文殊菩萨右脑部保存完好的系带结节和右臂上很长的一条系带残段,以及普贤菩萨左臂上残留的用以固定系带的两根铁钉(图4);网友“古村”所摄文殊菩萨头部特写中,甚至可以分辨出左脑部系带结节脱落后留下的痕迹,以及系带自袈裟左领处垂下的痕迹(图5)。对比停工前的修复效果,两尊菩萨塑像身上所补塑的系带造型,正是严格按照这些痕迹所勾勒出的轮廓行进,并与残存的原物对接,将其完形(图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