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在国内市场上也不乏类似案例。如在今年上半年北京举行的一场拍卖会上,一件海外回流的“黄花梨小顶箱柜”以36.8万元成交易主,相比于之前在海外拍卖的价格增幅仅一成。这件黄花梨家具九年前现身国外市场,当时顶箱和立柜分别被两家机构拍卖,名称不同、标注的年代也略有差异。其中顶箱部分被称为:一件十七十八世纪的小黄花梨柜帽,而立柜部分则为:一件十八世纪的小黄花梨方角柜。两部分先后拍出后辗转回到中国,在国内市场上合体,改名叫黄花梨小顶箱柜。业内人士指出,由于藏家都没有认识到这件器物实为炕上家具,而仍然延续外国人对其基本形制的看法,以致两次拍卖并未出现价格突破。
不难看出,当今海外市场上尽管是有机会捡漏的,然而怎样挖掘出“漏”的价值空间却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还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和悉心考证,才不至于让到手的“漏”溜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