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王明明
王明明:中国画的创造接力就像马拉松,最后10公里怎么跑?
1978年的王明明,从一名工厂工人成为一位画院画家。26岁进入北京画院,作为年轻画家的王明明,承担行政工作30年,担任院长15年,再到慢慢卸任了职务和社会职务,回归了画家身份,他用了正好40年。在谈到中国画40年中的变政与发展,王明明有着切身体会。
恢复高考之后,王明明考上了中央工艺美院,但他并不满意分配的系科。老师周思聪推荐他进入画院,王明明欣然前往。于是,半年之后他进入北京画院,这一年就是1978年。
“当时我看重北京画院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有那么多老先生在。”北京画院的氛围吸引了王明明,老画家们解放思想,创作上焕发出了新活力,对年轻人非常宽容关爱,包括几任老院长王雪涛,崔子范、刘迅,尹瘦石等,引进了一大批的不同背景的中轻年画家进入北京画院,形成了欣欣向荣的局面。"王明明回忆。
当时,王明明也看到整个艺术界在反思过去,接受西方观念与新思潮,对传统中国画的质疑以及85思潮关于中国画的“穷途末路”之说,让中国画在学术探讨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今再回看那个时代,王明明觉得是一个总结经验和教训的时候了,当一种否定传统的运动式思维方式占据了话语权时,却忘记了诸多20世纪中国画大家,例如李可染,林风眠,陆俨少,林散之,启功,周思聪等一批大象正是在那个时候有了最辉煌的成就。
王明明这一代人的成长,还有着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那就是百年来对于传统文化的屏蔽状态。“我们这一代人,从不认识传统、批判传统、到对传统的再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几十年。不像现在,最近刚从上博回来,去看董其昌的年轻人多的不得了,说的头头是道,因为现在他们喝第一口奶时没有告诉他们要批判。他们选择性的吸收了好的传统,不失为一种进步。”所以当他进入北京画院之后,才一头扎进了传统艺术中,重新汲取着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