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五柳先生》
首先,宗白华的文章和傅抱石的画都在正史主流评骘原则之外建构了对历史人物高度人性化体认的叙事空间。宗文涉及到许多六朝人物的言行轶事,其中有5处提到东晋大司马桓温。还引《晋书·桓温传》:“桓温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玡时种柳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条执枝,泫然流泪。”举此例后,宗白华不无感怀地说“桓温武人,情致如此”,举“母猿断肠,怒黜其人”之例后又慨叹“一代枭雄,不怕遗臭万年的桓温也不缺乏这英雄的博大的同情心”,言辞中饱含褒美与钦敬。现藏北京荣宝斋的傅抱石《金城图》,绘一白衣古贤,博带舒袖,立于高柳之前,睹树而凝神,目含凄伤之色。衣纹用线偏硬朗,与《屈原图》(1942)中的屈原、《五柳先生图》(1942)中的陶渊明和《洗马图》(1943)中的倪瓒之用线极似,是傅氏客蜀前期的人物画线条典型风格。傅抱石篆书自题“金城图”,显然此图与宗文取典一样,此古衣冠即为桓温。傅氏一生画此题只有这一帧,作于1942年末。这一桓温故实的选题未见他人画过,可以说是同一时段中在绘画上与宗白华文章的唯一呼应,如中天双星,辉映对语。此图捕捉了桓温感时光迅迈、叹人生不永而泫然落泪的瞬间情景,画者的温情与悯怀顷刻溢于纸上。另,傅画《洗手图》据《历代名画记》所载桓玄“爱重图书”“每出法书,辄令洗手”的故实而写,他在《壬午重庆画展自序》中说桓玄“在正史家并没有好的批评”,遂进一步高呼:“偏偏对书画护持不啻头目,在现在的情形来看,多少文绉绉的先生们还怀疑书画是否值得保护,以今例古,怎叫我不对这桓大司马肃然起敬?”由此可见宗、傅二人在对历史人物体认方式上的一致性。桓温、桓玄父子是东晋权倾朝野的重要人物,不仅以武事干政乃至篡逆,还特别雅爱文采风流。酬唱谈玄,庋藏书画,召集文士,傅氏倾赏的顾恺之与陶渊明都曾做过桓氏父子幕中僚属。在正史主流标准下,多施以他们僭越无德的负面评判,而宗白华的文章、傅抱石的故实画恰恰复归到最基本的人性立场,抱以真实可感的同情和体认,可谓致情与耽美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