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要闻 > 在“进退之间”摆荡 遇见拉美当代艺术(组图)

在“进退之间”摆荡 遇见拉美当代艺术(组图)

2019-03-12 08:58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在“国际化”和“本土化”中摆荡

本届上海双年展首次迎来拉丁美洲策展人,总共有26个国家的67位/组艺术家参展,其中中国艺术家20位/组,这也是“上双”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展出拉丁美洲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上海双年展创始于1996年,当时以实验性水墨为主题,探索传统绘画的可能性,以及与国际接轨的渴望。2000年之后,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双年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龚彦认为,全球化包含着地方性,两者并不能割裂来看,“当代艺术更多是欧美的话语权,这次加入拉丁美洲艺术家、亚洲艺术家,希望听到他们的声音,双年展并不是嘉年华式的,它要以其学术性去表达艺术的真正价值。”

大胆邀请拉丁美洲艺术家参展,使得本届双年展被不少人盛誉为“欧美体系之外的另一种面貌”。不过,也有观点认为,展览过于强调“国际化”,忽视了本土的经验与感受,当中国的现实经验在展览中缺失时,遥远他乡的艺术反思,只不过是“脱离自身文化语境的呐喊”,难以让人产生共鸣。此外,这届双年展的另一大特点是有大量影像作品,针对影像装置是否过多的争议也沸沸扬扬。

“看不懂”的困扰似乎一直伴随着当代艺术的发展。有参观者向记者表示,看作品与看展签是截然不同的感受,“有些装置完全看不懂,靠艺术家的说明才明白这是对边缘群体的关注。但反过来,我一方面希望能懂创作者在表达什么,另一方面参观者也可以有自己的解读与阐释。”也有市民希望,上海双年展中,能有更多贴合上海城市主题的艺术作品。

两年一届的上海双年展,已是艺术界当之无愧的盛会。作为沪上最受欢迎的美术馆之一,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每年都会迎来数量庞大的普通观展市民,如何平衡“学术性”与观众的“接受度”,如何在“国际化”和“本土性”的拉扯过程中找准定位,依旧是摆在下一届上双面前的重要议题。“禹步”,何尝不是上海双年展本身的某种写照?


责任编辑:苒若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