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赵军 陕西 隔离的松风 60×108cm(作品选自全国首届大学生艺术作品展)
以四年制本科为例,含毕业实习和论文等在内约180学分,其中思想政治、大学英语等公共必修课已占相当比例,如再加课势必会压减专业课。所以,针对某些试图增设人人必修的“大学美术”公共课设想,我在《美术报》曾发表《且慢!“大学美术”公共课》一文,道理也简单,那“大学音乐”、“大学戏剧”、“大学书法”、“大学舞蹈”等课咋办?如果都开,全国数千万大学生岂不是都变成了艺术生?说不定这和美育没啥关系,甚至培养出一批骨子里的反叛者。
实施措施多样,力保内在质量
科学求真,艺术求美。而美也没有固定标准,无法如自然科学那样确定。同时,艺术也有其特殊性,如门类较多、实践性强。因此,课程设置可以形式多样,而且要力保内在质量。但遗憾的是,今人对美育的理解,大多理解为进培训班或上某门课,这显得特别狭隘。比如,修了好多门美术理论课但从没到美术馆看过一张真正的画,考试可以精准背出《清明上河图》十来个知识点,但几乎没有自己的审美感受,这能说是成功的美育?
蔡元培《美育实施的方法》一文,对于今天的美育课程设置依然有借鉴作用。他认为美育是终生的,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大部分,施行的层次、步骤多样。起初由建筑、雕刻、图画等都要美的胎教院、育婴院、幼稚园完成,然后是小学如音乐、图画、运动、文学等专属美育教学课程完成,最后由普通教育转到专门艺术教育学校。不常在学校或已离开者,则由美展会、音乐会、影戏馆、植物园、动物园等专设机关进行社会美育。而“地方的美化”含道路、建筑、公园、名胜等也是美育。
考核标准多样,不能搞一刀切
我校有一门“劳动”课,以农业生产为主。显然,这门课不能只在教室里讲平整土地、除草施肥、收割晾晒等理论内容,得到农场实际操作,体会从播种到收获的完整劳动过程,学习成果可能是满地的葵花或油菜花,也可能是红薯或土豆,而考核方式不可能是让人有些厌烦的开卷闭卷。没想到,该课成了网红,特别是春秋时节农场堪称一道靓丽风景。现在即便是农村娃,也大都远离了农业劳动,不了解锄头与铁锹的用法,甚至分不清韭菜与麦苗。同理,无论啥艺术教育都不能纸上谈兵,更不能只注重考试。课程化的美育,千万别搞成照本宣科与应试性考艺,这本身是反素质教育的。比如,到美术馆看展览、组织合唱团、表演歌舞剧、拍摄微电影、采访非遗项目等,都是参与性强的美育措施,比那种教室内看屏幕念PPT所谓的“艺术鉴赏”课效果好,也应制定相应政策承认学分。
以色彩静物为例,近年来的美术高考弥漫着一种标准化风气。用差不多的材料与工具、差不多的构图与技法,画出差不多的高亮度低纯度、不冷不暖但整体偏暖的亮灰调。颜料盒里多达百余格的灰色,已无需调色,草草构图后就直接平涂出大色块,强化物体结构就用深色勾边,如果太过明显就用硬性貉子毛扇形笔揉一下。而任何一大块的灰色换成其他灰色也没问题,因为都协调。甚至,色盲靠背颜色编码也能得高分。这种标准化可能方便评卷,但与艺术美的多元多样背道而驰,甚至可能扼杀没有套路的美术人才。为避免这种习惯性用色用笔,上课时我有专门训练,要求同幅静物要画成两张不同色调,明度、色相与纯度拉得越开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