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视觉江南”中的传统与创新(组图)

“视觉江南”中的传统与创新(组图)

2019-06-12 07:21 文章来源:文汇报   作者:顾琴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任伯年《群仙祝寿图》

在中国艺术绵延不断的历史进程中,“视觉江南”作为近代中国新兴的一种文化现象,以其独特的人文内涵在艺术性与文化性、地域性与世界性方面彰显其特有的现代寓意。它在江南特定的地域和人文环境中生成与渐进发展,兼容并蓄、开放且包容,具有特殊的世俗性、商业性与现代性,外延旁涉与江南区域共同体密切相关的艺术形态和文化形态。可以说,上海开埠直至民国时期,以江浙沪为主流群体的近代江南视觉文化的兴起与发展,基本沿袭了“新-旧”“雅-俗”双向共生的路径演进发展,对中国艺术的传统定式完成了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现代突破。

艺术性与文化性:“俗中有我、俗中有新”

“视觉江南”的涵盖范围广泛,包括书法、绘画、篆刻、雕塑、设计、民俗、服饰、建筑、园林、电影、月份牌、戏剧等,它们之间具有相对的共性,我们且以江南书画印视觉艺术为具体分析对象,逐步厘清“视觉江南”是如何通过创新路径达到传统与现代的互鉴与融合的。

首先以“俗中有我、俗中有新”来归纳“视觉江南”的艺术性与文化性,“俗”就是通俗、亲民之意;“我”是指艺术的独创性;“新”指中西交融、兼容并蓄的文化性。亲民的艺术性体现在书画印艺术方面,主要是指选取贴近民众的大众题材,勇于突破传统艺术旧法探索创新,不断构建自我特色的新艺术形式语言。

海派绘画大多设色浓烈、古艳灿烂,具有现代感。海派画家们擅长在强化色彩和写实造型的意蕴中不断挖掘世俗化的活力;经由题材与设色等的民间化与通俗化处理,以应合市民阶层的审美喜好,如任伯年、吴昌硕等绘画就吸取了一些西洋画法如晕染、撞色等手法。他们大多擅长以书写性的书法线作画,如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虚谷、蒲华等都重视画里“写”的抒情性,笔墨表现丰富,用笔沉稳有力感,注重提按顿挫,有节奏感与速度感,线条流畅而奔放,富有视觉艺术的现代美感。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