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的战略作用进一步凸显
当前国内外形势复杂,贸易保护主义逆风来袭,中国只有做好自己的事情才能形成应对风险的能力,才能增强发展的底气,而文化产业能激活文化消费的大市场,能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可以培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时光回溯到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巨大,文化产业却逆势而上。国务院于2009年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要使文化产业成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个新增长点,标志着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
10年过去了,文化产业不负众望,顺应13亿人消费升级的大趋势,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精神文化需要,全民族文化创造力被激发。雒树刚在报告中高度评价文化产业的时代价值:“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和新引擎,在促进国民经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巩固和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2010年那次国务院关于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强调推动文化建设理论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着力“培育文化市场主体”,这是产业发展的基础。这次国务院关于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则更关注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更注重“文化+科技”的发展大势,通过促进创意设计服务与制造、建筑、信息、农业、体育、健康等产业深度融合,拓展了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在融合中优化结构、提质增效。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10年发展的事实表明,文化产业正在融入国民经济的大局,扩大就业、服务民生的作用凸显:2017年,全国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到2138万人,较2004年的873.26万人增加了1.45倍。文化和旅游部门鼓励贫困地区依托特色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支持建设了一批具有富民效应和示范效应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和特色文化产业项目。例如,贵州实施文化产业扶贫“千村计划”,鼓励建设一批非遗保护性生产基地和体验展示街区,推动传统手工艺标准化、规模化和市场化,促进当地村民就业增收。
这次报告将为“文化产业促进法”的立法工作奠定良好基础。报告专门提到立法工作,聚焦“促进什么”“怎么促进”两个核心问题,围绕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核心要素,确定在创作生产、文化企业、文化市场3个环节发力,在人才、科技、金融财税等方面予以扶持保障,营造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法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