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古城遗址来源:《良渚古遗址申遗文本》
良渚玉鱼来源:良渚遗址反山m22出土
1936年,杭州良渚。一个名叫施昕更的年轻人的考古发掘,掀开了良渚遗址的一角,开启了中华文明之光。
此后历经数十年抢救性发掘,良渚遗址出土了大量灰黑陶,玉琮、玉璧、玉钺等玉器。特别是2007年,300万平方米的良渚古城重见天日,复杂的水利系统、成熟的稻作生产、统一的文化信仰、分化的社会阶层等,呈现了一个文明古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世界,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2018年1月26日,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正式启程,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正式推荐“良渚古城遗址”作为2019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
2019年该项目是将“良渚古城+瑶山遗址+11条水坝”作为世界遗址申报范围,申遗面积包括遗产区14.3平方公里和缓冲区99.8平方公里。
据一直关注文化遗产的“清源文化遗产”报道,本次大会申报的6处自然遗产中被IUCN推荐“列入”的只有3处。中国的申报项目“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评价为“建议重报D”。黄(渤)海候鸟栖息地在大会上将获得何种评价以及是否最终能够列入世界遗产,有较大不确定性。
据中新网此前报道,盐城地处中国江苏沿海中部,位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北翼,拥有中国最大的沿海滩涂面积,达到4553平方公里,拥有珍禽、麇鹿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16年下半年,盐城正式启动黄海湿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2018年4月国务院正式同意盐城黄海湿地作为2019年国家申报世界自然遗产项目。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包含江苏盐城南部候鸟栖息地(YS-1)和江苏盐城北部候鸟栖息地(YS-2)。这两个区域一直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咽喉位置,每年都有大量的濒危鸟类选择在此停歇。遗产申报成功后,将有望成为我国首个滨海湿地类型的自然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