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遗珍
林风眠1958——1965油画莲塘组画作品展
支持单位:粤港澳大湾区美术家联盟
主办单位:高剑父纪念馆
承办单位:中云国际文化
协办单位:浙江大雅美术馆、广东国际艺术周、《美术纵横》杂志
展览时间:2024年6月1日-7日
开幕时间:2024年6月1日14:30
展览地点:高剑父纪念馆(广州市越秀区解放北路861号首层)
本次展览将展出林风眠先生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在上海创作的珍贵艺术作品,包括纸本油画30幅,纸板油画莲塘手稿30幅,以及黄山和人物铅笔素描各15幅,总计高达90幅画作。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林风眠先生深厚的艺术功底,也反映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此外,展览还将展出一些历史实物遗珍,如黄山速写笔记本、戏曲人物剪贴本、京剧脸谱盒以及日本友人赠送给林风眠先生的浮世绘牡丹折扇等。这些珍贵的展品将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林风眠先生的艺术世界和生活轨迹。
通过展览让观众有机会近距离感受他的艺术魅力和精神风貌。其次,展览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通过林风眠先生的作品,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林风眠(1900—1991),原名林凤鸣,广东梅县人。解放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常务理事。是享誉世界的绘画大师,是“中西融合”最早的倡导者和最为主要的代表人,是中国美术教育的开辟者和先驱,1925年回国后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1926年受中华民国大学院院长——蔡元培之邀出任中华民国大学院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1927年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西子湖畔创办中国第一个艺术高等学府暨中国美术最高学府——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任校长。后来隐居于上海淡泊名利,于70年代定居香港,1979年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取得极大成功。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山水》、《静物》等。著有《中国绘画新论》,出版有《林风眠画集》等。他以振兴民族绘画为己任,早在20世纪20年代留学法国期间就树立了以本民族文化为基础、吸收他民族先进文化、调和中西绘画、创造新时代艺术的理论主张。
林风眠的终生使命—— 振兴民族绘画
朱 朴
上海中国画院 林风眠研究专家
著名美术评论家 画家
林风眠(1900—1991),广东梅县人。他以振兴民族绘画为己任,早在20世纪20年代留学法国期间就树立了以本民族文化为基础、吸收他民族先进文化、调和中西绘画、创造新时代艺术的理论主张。
人物素描 45x48cm
人物素描 45x48cm
26岁,林风眠出任北京美术专门学校校长,成为国内艺术院校最年轻的校长。他举办北京艺术大会,提出:
打倒摹仿的传统的艺术!
打倒贵族的少数独享的艺术!
打倒非民间的离开民众的艺术!
提倡创造的代表时代的艺术!
提倡全民的各阶级共享的艺术!
提倡民间的表现十字街头的艺术!
全国艺术家联合起来!
东西艺术家联合起来!
人类文化的倡导者、世界思想艺术家联合起来!
这次北京艺术大会作品多,展览规模空前,社会影响极大,对推动艺术社会化起到了应有的积极作用,林风眠成为叱咤艺坛的旗手。但是,林风眠在北京艺术大会所提的口号与主张激怒了当局。林风眠不得不离京南下,受命在杭州筹办艺术学校。
人物素描 45x48cm
人物素描 45x48cm
1928年,杭州国立艺术学院正式成立,林风眠任院长兼教授。学校以“介绍西方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为办校方针,为中国现代艺术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础。
然而,抗战爆发。林风眠的社会角色,由“兼济天下”的旗手,转化为“独善其身”的单干户。经历了许多坎坷和挫折,林风眠依然不忘初心,仍以“我入地狱”之精神,忍受艰苦与孤独,坚持中西艺术调和的探索与实践。
迎来抗战胜利、全国解放,林风眠由杭州移居上海,家属选择定居巴西。林风眠虽然孤单一人,生活却简单而充实:白天料理个人的生活,参加必要的社会活动,晚上便看戏或画画。
人物素描 45x48cm
黄山素描 26x36cm
戏,林风眠钟爱京剧和越剧。越剧折子戏有旧戏和新戏之分,久而久之,从中悟到新戏与旧戏之间的奥妙,也就是说旧戏是分场的,似乎有时间的存在;新戏是分幕的,似乎只有空间的存在,时间与空间的一对矛盾,如何在一个平面上得以统一?久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此时林风眠豁然顿悟,灵感油然而起:将一场一场旧戏中的人物一个一个地折叠在平面的画面中,其目的不是求物和人的体积感,而是求得综合的连续感。实践下来,不仅画面上的时空矛盾妥善地得到了统一,同时创造了一种崭新的绘画形态。
黄山素描 26x36cm
黄山素描 26x36cm
林风眠情不自禁地写信给学生:一头行走在沙漠中的骆驼,仿佛看到了天际的曙光,闻到了汽油味。他决定继续画下去。这样一画,他的画风骤变。朋友们看了以后都发呆了,说他疯了。其实,林风眠真正品尝到了中西调和的滋味,把中国绘画推向一个崭新的现代的语境。一批作品,部分由朋友带到国外展览,部分作品在“文化大革命”前夕浸入浴缸销毁。后来,林风眠在香港又重现了一批类似的作品,如《宝莲灯》《火烧赤壁》《南天门》等,这些作品既有民族性,又有时代性和个性,不仅体现了林风眠的美学追求,而且将中西艺术调和提升到一个顶峰。从这一意义上,可以说林风眠不愧是中国现代绘画的一代宗师。
黄山素描 26x36cm
黄山素描 26x36cm
20世纪50年代到“文化大革命”前,林风眠的心情是愉悦的,于是积极参加美协组织的下乡活动,去农村,下钢厂,去渔场,到乡村,积累并创作了一大批反映工农群众生活的作品。
《小百莲图》之三 30cm×30cm
林风眠是位勤奋、执着、多产的画家。在此期间,他去黄山、普陀旅游,用朋友送他的油画颜料,画起当年漫步西湖苏堤上看到的荷塘,又画起高山云海里的黄山胜境,一画就没有个尽头。
《小百莲图》之八 30cm×30cm
林风眠往往是晚间九点开始磨墨作画,一直画到凌晨一点才搁笔休息。第二天起身只见作品满地,即使有败笔之作,他也不轻易撕毁,因为在他看来每幅作品都印记着那时那刻的点滴感受。
《小百莲图》之二十六 30cm×30cm
李承先教授收藏的正是西湖荷塘以及黄山风景系列。李承先教授是浙江大雅美术馆馆长,对书画收藏颇有研究。七年前,见到林风眠的这批油画素描遗作,激动万分,毫不犹豫地倾其所有,把它们收藏保护起来。如今按画种和题材分六卷出版,呈现给读者,这是一场艺术视觉盛宴,读者从中可以对林风眠先生在同一题材上不厌其烦的绘画探索精神有一个新的认知,是一份难能可贵的林风眠艺术研究的实物资料。李承先教授购藏保护的林风眠先生1958—1965 年间创作的系列油画素描遗珍作品是一批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本文出版于由中国民族文化出版社出版的《海上遗珍——林风眠1958-1965油画素描作品全集)
《小百莲图》之五十八 30cm×30cm
《小百莲图》之六十二 30cm×30cm
油画手稿 15x33cm
油画手稿 17x18cm
油画手稿 15x18cm
油画手稿 17x18cm
油画手稿 10x18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