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要闻 > 北京大学书法文化高研班(第二期)学员深研书论经典,践行文化书法大雅美正精神

北京大学书法文化高研班(第二期)学员深研书论经典,践行文化书法大雅美正精神

2024-07-22 18:05 文章来源:北大文化书法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编者按:2024年7月13日至7月21日,为期九天的北京大学书法文化高级研修班(第二期)在北大举行,经过九天的学习,学员对北大文化书法的理念有更深切的领悟,对文化书法的美学品格有了更真切的感知,通过文字纷纷表达文化书法的教学理念与美学品格的由衷认可和高度赞美,并表示要通过实际行动,切实推进大美大雅的文化书法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以下是选录部分学员撰写的对经典书论的深入领会研读和文化美学方向新定位,借此展现北大书法文化高级研修班学员的全身心投入的闻道精神和饮之太和的美学追求。


姜夔书论对当代书法的启示——饶宗颐「论书十要」中的美学观

曾嘉敏

由南宋姜夔所著,刊行于1208年的书论代表作《续书谱》,历来为书法家所重视,被后世不少书法论著所著录及引用,影响之深,以致当代的书法家亦深受姜夔所启发,其中包括被誉为「国学大师」的饶宗颐教授。

饶宗颐教授(1917-2018),字伯濂,又字选堂,号固庵。生于广东潮州,其在历史、文学、艺术等领域皆有卓越成就。饶宗颐学养深厚,亦精善书画,且作品甚丰,是香港艺术发展局最高荣誉「终身成就奖」得主。在书法成就方面,饶氏各体兼擅,自成一家。当中以隶书最受推崇,认为其具汉家威仪。更甚者除了书法创作,饶宗颐亦致力于书学研究,发表「论书十要」,阐述其书法观点。本文浅探姜夔《续书论》在美学观点上如何在「论书十要」上加以发扬。

「论书十要」之一,谓「书道如琴理,行笔譬诸按弦,要能入木三分。轻重、急徐、转折、起伏之间,正如吟猱、进退、往复之节奏,宜于此仔细体会。」事实上,饶宗颐喜好把玩古诗,唱和古人之作,尤为欣赏精通音律的姜夔,对其词多加赞誉。然饶宗颐认为白石词的优点,正与其书法主张相通。他曾撰《姜白石词管窥》一文,指出「白石的书法要下笔劲净,正在练骨上着力,于词亦有同然。他论书主风神,以疏为贵,又要时出新意;他作词亦循着这条路径。」姜夔在《续书谱》引唐太宗评萧子云书:「『行行如纡春蚓,字字若绾秋蛇。』恶无骨也。」可见骨之重要。而饶宗颐则肯定姜夔练书于骨力所下之功夫:「白石书法脱去脂粉,一洗尘俗,主要在『骨』。」「我欲拈出『风骨』二字,来评白石的词。」由是认为姜夔书书论中论及的骨力及风神,为其书、词及琴一致的艺术追求。

上述所指「风神」,不少学者视之为《续书谱》的书论核心:「风神者,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人品是风神的首要原则,姜夔自述范成大称他「翰墨人品皆晋宋之『雅』士」,饶宗颐在《姜白石词管窥》指出,「这是评他的书法」,「雅」是从人品、书品和词品作总评。饶宗颐在《姜白石词管窥》指出姜夔品行清高,「这个固然出于他的高超绝俗的性格,而书法的陶写,此中甘苦,似乎不无会通的地方。」既赞颂姜夔的人品,达致其本人提出的高度,同时亦对姜夔将之表现在作品之中,予以肯定。

姜夔并非首位提出风神,唐张怀瓘就已强调风神在书法的重要性,在《书断》中谓书法「以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姜夔继承了这种艺术精神,在《续书谱》中提到风神多达六处。「若风神萧散,下笔变当过人」,可以此为其美学核心。饶宗颐则在「论书十要」中指出:「书法要『重』、『拙』、『大』,避免轻佻、妩媚、纤巧之病。」强调书法之美在古拙,否定媚俗。

姜夔论及风神中的「师法古」,历来为不少书家所推崇,当代的代表人物饶宗颐亦不例外。「论书十要」之一为「学书历程,须由上而下,从古到今。」所谓古,姜夔对魏晋之书甚为推崇,《续书谱》指「魏晋书法之高,良由各尽字之真态」。姜夔学书从单炜,单炜则师法二王,这深刻影响姜夔。饶宗颐亦推二王,其学书先由颜真卿入手,到习《张猛龙碑》,再学「二王」,及后主要学习「二爨」,他从而体会到「二王」配「二爨」,效果最好。前者「飘逸伦绝」,后者「用笔沉厚」,达致碑帖融合,可见饶氏进一步将「师法古」融会贯通,自创一格。

然则师法古,临摹为不二之法。《续书谱》明言「初学者不得不摹,亦以节度其手,易于成就。」饶宗颐认同临摹的必要性,「论书十要」指:「于古人书,不仅手摹,又当心追。故宜细读、深思。须看整幅气派,笔阵呼应。」姜夔亦指临摹「须是古人名笔,置之几案,朝夕谛观,思其运笔之理」达至「熟习精通,心手相应」。两人皆指临摹非流于表面的模仿,深耕细读,领会古人之意,方达果效。

饶宗颐谓:「白百的艺事方面甚多,诗词而外,书法及琴律,致力尤精」。姜夔既是书法家,亦是书法鉴定家及书法理论家,同时亦是南宋著名的词人。无独有偶,饶宗颐亦兼具学者,诗人,书法家等多重身份,学艺俱精。古人说:「不通一艺莫谈艺」,饶宗颐深感认同,认为诗、书、画以及理论评论之间都有相通之处。尤其是饶宗颐将姜夔的书论与词作的精神融会分析,同时亦继承了姜夔书论的一些观点,在当代书法中进一步发挥,诚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时胜勛:《姜夔<续书谱>》书法美学的三个关键词:风神、人品、法度》,北大文化书法网,2022年9月6日。

2.时胜勛:《姜夔<续书谱>》书法美学论》,《书法报:书画天地》,2022年3月8日。

3.吴承学:《饶宗颐的意义》,中山大学饶宗颐研究院,2022年8月6日。

4.饶宗颐:《姜白石词管窥》,《饶宗颐廿一世纪学术论文集》,十二卷,233-244页,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0月。

 

宋代姜夔书论对当代书法的启示

陈金恩

姜夔(约1155年~约1221年),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被誉为中国古代十大音乐家之一。除了文学和音乐方面的成就外,姜夔还是一位书法家。他曾仿效唐代人孙过庭的《书谱》撰写《续书谱》,论述书法艺术的各个方面并分享自己的书法心得。姜夔的书法理论,特别是其著作《续书谱》,对当代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对这种影响的简要分析。

一、崇尚古法与回归传统

复古崇晋贬唐:姜夔在《续书谱》中表达了对魏晋书法的崇尚和对唐代书法的批评,这种复古崇晋贬唐的书法史观,引导了当代书法家对古法的重视和回归。许多书法家在创作和研究中,更加注重对传统书法的学习和继承,尤其是魏晋书法的精髓。

考察源流:姜夔在书中对书体进行了详细的源流考察,从真书、草书到行书,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这种治学态度和方法,对当代书法家在书法学习和研究中的严谨性产生了积极影响,使他们更加注重对书法历史的学习和理解。这种严谨的思维体系,和北大王岳川教授的严谨治学之态度,如出一辙,心与思,志与思,爱与恨,人世诸端,皆能产于这方寸纸上!

二、技法论与创作指导

技法体系:姜夔在《续书谱》中构建了严谨的书法技法体系,包括用笔、字法、技法等多个方面。这些技法理论为当代书法家提供了宝贵的指导,使他们在创作过程中更加注重技法的运用和表现。

创作方法:姜夔强调创作中的观察与构思,以及情感表达的重要性。这些观点对当代书法家的创作方法产生了积极影响,使他们更加注重作品的内涵和表现力,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追求。这正乃是夫书者,玄妙之伎也。

姜夔最著名的书法作品《小楷跋王献之保母帖》,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三、书法美学思想

自然风神:姜夔追求书法面貌所给人的扑面而来的美感,强调自然风神的艺术境界。这种美学思想对当代书法家的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使他们更加注重作品的自然流畅和和谐美感。

辩证之美:姜夔的书法观充满了辩证的色彩,他强调在技法上要达到兼美。这种辩证思维对当代书法家在创作中的审美判断和艺术追求产生了积极影响,使他们更加注重作品的全面性和均衡性。

四、对当代书法的启示

回归经典:姜夔的书法理论为当代书法界回归经典、走进魏晋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许多书法家在创作和研究中,更加注重对经典作品的学习和借鉴,以提升自己的书法水平。这正是本次高妍班的创始人王岳川教授的书法观!回归经典,走进魏晋,这是每一个书法人应该有的路径!

强调精神:姜夔在《续书谱》中强调书法中的精神因素,认为书法是心灵的净化方式。这种观点对当代书法家在创作中的精神追求产生了积极影响,使他们更加注重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技法与精神并重:姜夔的书法理论既重视技法又强调精神,这种平衡的观点对当代书法家在创作中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指导。他们既需要掌握扎实的技法基础,又需要注重作品的精神内涵和表现力。这也正是本次高研班王岳川教授的核心精神,守正创新,正大气象的根本所在,书法的美,是外在的体现,内心的道法自然,才是真正的精神和美之所在。

综上所述,姜夔的书法理论对当代书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的复古崇晋贬唐的书法史观、严谨的技法体系、独特的书法美学思想以及对当代书法的启示,都为当代书法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本次北大书法所举办的高妍班,对我来讲,收获满满,虽是白纸一张,但是内心的那种笃定,更加的阳光明媚!

 

治传统崩坏之虞,正法度僵化之弊,纠当代时风之乱——论《续书谱》文化精神对当代书法的启示

黄显洋

一、《续书谱》的时代背景:混乱与动荡中的文化孕育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在研读《续书谱》之前,首先关注姜夔的生平与所处时代背景。姜白石生平为一介布衣,其传记只散见于《齐东野语》等笔记小说之中,但其生卒年大概可确定为公元1155—1221年。1141年绍兴和议后为南宋中期(1141年—1207年),公元1207年,南宋开禧北伐失败,开始走向衰落。因此,姜夔所处的时代大致为南宋中后期。

两宋时期均遭遇过书法传统面临断代的困境。尽管北宋时期出现了以“尚意”书风著称的宋四家,重新振兴了书法艺术,但好景不长,社会很快又陷入了动荡之中。南宋偏安一隅,时刻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下,这使得人们从事书法的兴趣远远不及对生死存亡的忧虑。南宋时期虽有陆游、范成大、朱熹、张孝祥四位名家,他们各自在书法上有所造诣,但其才力与前辈相比已显逊色。南宋人的笔下已较少展现出安闲的风致,尤其到了南宋末年,赵孟坚、陈容等人的作品中更透露出一种狂躁之气。

绍兴和议之后,南宋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经济逐渐复苏,文化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这一特殊的时代背景为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使得南宋文化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在诗词、绘画、书法、音乐等领域,都涌现出了众多杰出的人才。其中,姜夔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词人,还是音乐家和书法家,在诗词、音乐、书法等领域都有着卓越的成就。

1208年,宋金战争以“嘉定和议”宣告结束。此后的26年,南宋由主和派权相史弥远专擅朝政。开始大兴理学,将朱熹奉为圣人。曹宝麟认为:“南宋书法出现江河日下之势,有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艺术思想的变化……理学虽可看作是儒学的禅学化,发挥了禅宗的心性之学,但是他们主张“存天理,去人欲”,对艺术的观点,还是力图把它纳入儒家以道德为先的规范中去……品评是非取舍的标准到南宋已完全颠倒,而这所谓标准一旦借助学术正统的官方力量传播并深入人心,那么书法的艺术生命力也就不言而喻了。”(《中国书法史(唐辽金卷)》因此,随着思想的逐渐统一,南宋晚期的书法整体上呈现出风光难再的衰落景象,缺乏才情横溢之士,书风萎靡不振,书法艺术走向式微。

因此,姜夔所处的南宋时代,是一个书法整体上呈现衰落态势的时代。尽管其间曾有过短暂的繁荣景象,但这并不足以挽救南宋书法整体没落的趋势。

二、南宋中后期书坛之整体弊病探析

(一)魏晋书法传统的遗失。南宋中后期,书坛在继承与发展上再次出现了明显的断层。晋人的法帖和笔法由于战乱动荡而失传,正如宋高宗赵构《翰墨志》云:“本朝承五季(五代)之后,无复字画(即指书法)可称。”又云,“书学之弊,无如本朝。”在北宋党争的残酷迫害中,苏、黄的大量书迹被禁毁。与此同时,书法家们过于追求形式上的创新,却忽视了书法艺术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导致作品缺乏深度和韵味。

(二)理学影响下的唐楷范式僵化。南宋中后期,在理学的深刻影响下,以颜真卿为代表的唐楷范式被尊为书法之正宗,广受书法家们的推崇与效仿。然而,这种对唐楷的过度崇尚与模仿,却不幸导致了书法艺术走向僵化。书法家们过分拘泥于唐楷的规范与形式,以至于忽视了个人风格与情感的抒发,使得作品缺失了生动性与创新性。

(三)书坛时风的乱象。南宋中后期,书坛上出现了各种流派和风格,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然而,这种多元化的书风也带来了不少问题。一些书法家过于追求个性和新奇,忽视了书法的基本规范和审美标准,导致作品显得杂乱无章、缺乏美感。

三、姜夔的书学成就

南宋时期,书法艺术步入式微之境,整体环境亟需新的理论来指引书法实践之路。在此背景下,书论领域涌现出诸多重要著作,如洪适的《隶释》、姜夔的《续书谱》、陈槱的《负暄野录》等,旨在为当时的书法实践注入新的活力与方向。笔者认为,姜白石的《续书谱》对于南宋书坛产生了尤为积极的影响。

(一)治传统崩坏之虞。回归、尊崇魏晋传统的书学思想在姜夔的《续书谱》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真书以平正为善,此世俗之论,唐人之失也。古今真书之神妙,无出锺元常,其次则王逸少。今观二家之书,皆潇洒纵横,何拘于平正?……魏晋书法之高超,实因各尽字之真态,不以个人私意参杂其间。”此观点实为数百年后赵孟頫提出“复古”书风的先声。

与此同时,在“风神”所阐述的八大要点中,姜夔始终将人品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认为去除俗务是人品修养过程中必须解决的课题。因此,雅俗之辨成为姜白石最为关注的问题。他曾说:“与其工也宁拙,与其弱也宁劲,与其钝也宁速。然而,极须淘洗俗姿,则妙处自见矣。”这种强调“人品”与“书品”的高度统一,以及书家须具备极高文化修养的观点,无疑是对魏晋书学传统的深刻继承。

(二)正法度僵化之弊。尽管姜氏并非“尚意”派书家,但他将唐人作为批判对象的做法,与“尚意”派书家并无二致。他指出:“良由唐人以书判取士,而士大夫字书,类有科举习气。颜鲁公作《干禄字书》,是其证也。矧欧、虞、颜、柳前后相望,故唐人下笔,应规入矩,无复魏晋飘逸之气。且宇之长短、大小、斜正、疏密,天然不齐,孰能一之?”姜氏对唐楷法度的僵化提出了批判,表现出崇晋抑唐的倾向。

(三)纠当代时风之乱。姜夔在《续书谱》中对于两宋书法的评价是复杂而多维的。他既认可了宋代书法中尚意书风的个性化和情感表达,又批评了部分书家过于追求形式技巧而忽视内在精神和韵味的倾向。一是对苏轼、米芾等尚意书风的认可:姜夔虽然整体上对宋代书法有所批评,但他对苏轼、米芾等人的尚意书风是持认可态度的。尚意书风强调书法的个性化和情感表达,与姜夔追求自然、潇洒的书法理念有相通之处。二十对黄庭坚草书的批评:姜夔明确批评了黄庭坚的草书,认为其草书“无骨”,缺乏内在的力量和支撑。这反映了姜夔对书法作品内在结构和力量的重视。

(四)书法理论的时代表达。《续书谱》是为唐代孙过庭《书谱》而作的续篇。姜白石在文体上作了两大改革。首先,《书谱》承六朝馀习,骈四俪六,雕肾镂肺,而《续书谱》改用相对浅易的散句叙述,既避免了行文的枝蔓,也减少了读者理解的隔阂。其次,《书谱》较为笼统,眉目比较含糊,而姜文自成段落,而且举以标目,从而收到提纲挈领之效。全书共分20个段落,先立“总论”,然后逐体分说,从“临摹”至“书丹”涉及书法各方面的问题。

四、对当代书坛的启示

《续书谱》作为书法理论的经典之作,其蕴含的文化精神对当代书法创作与实践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审视当今书坛,不难发现一种过分强调技法而忽视文化内涵的倾向,正如白谦慎先生所言,“精英的撤退”现象日益显著,即社会文化精英大多不再从事书法创作,而从事书法的人群也往往非社会文化精英。这无疑揭示了当代文化传统面临的崩坏危机。其次,社会对书法人才的评价体制显得过于单一,过度强调中书协会员身份的地位,以及参赛入展的成就,这种倾向亟待纠正。对于书法研究者而言,当前中国学术研究体制中过度重视科研成果的量化评价,同样是一大弊病,它可能误导研究者的研究方向和价值判断。最后,当代书坛新兴的创作展览形式与西方美学理念层出不穷,这些时风也需要加以规范和引导,以确保它们能够符合“正大气象”的书法理念。

总之,当前书法界需要在“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的理念指导下,运用当代的学术语言去构建新的书法美学理论范式,以规范并解决当代书坛存在的问题。当代书法文艺理论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既继承了乾嘉朴学考据的传统,又吸纳了大量西方理论进入国学领域。这些都为当代书法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储备和资源。然而,这也对书法作者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他们必须具备深厚的国学修养、扎实的文艺理论基础、丰富的书法实践经验,以及运用当代学术语言的能力。最为重要的是,书法作者应怀有如姜白石等古人“庶竭涓尘,少裨海岳”的远大志向与奉献精神,为国学、书法穷尽一生精力,吾辈当共勉之。

 

习“风神”与“文化书法”有感

李沛锴

学生沛锴,幸入燕园,拜得王岳川先生门下。虽尚未精习姜夔《续书论》,但经时先生胜勋授业后略有茅塞开,特向先生汇报,请先生多多指正批评学生狂语。

粗读白石道人关于“风神”之言,学生斯以为其与北京大学文化书法之理念,虽相隔近千年,却相映成趣,不尽相同。

“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作为文化书法的十六字内容,其包含了国学、文学、书法等可与中国文字产生联系的一切元素,正所谓正大气象,亦包罗万象。

“风神”乃姜白石所谓之风采、神采,是其综合了形而上和形而下的一种综合性表达。其中,“人品高”、“师法古”和“时出新意”三点恰与文化书法之精神不谋而合。

一、人品高

书品即人品,二者之合流成为中华文明之下的书者道统。这不仅仅是一种评价,更是一种剥开形式的审美理论。姜夔生于南宋初期,国难思忠良,一些基本的人格判定将技法高绝但人品低劣之人从书家中剔除,从宋四家将蔡京换成蔡襄便可见一斑。而白石更是坚定得将“人品高”视作“风神”的第一要义,同时也是挥毫弄墨者由“者”入“家”的入场券。这既是对时代的一种个人倒映,也是对其个人素养和文人风骨的一种勉励。北京大学“文化书法”提到“正大气象”,所谓“正大”,学生拙见以为正派、正统、正气浑然,而“大”蕴含了大学之道: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不仅仅是狭义上中国文人的自我修养,更逐渐成为泛中华文明的道德和行为准则。二者虽催生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但其所体现的中华文明的延续,终归一处。

二、师法古

姜白石的书法审美和评价标准皆以魏晋为根,甚至于会精确到以王右军为唯一的标准来评价其子王献之。之于真书。其说到“古今真书之神妙,无出钟元常,其次王逸少”,更是把唐人奉为桎梏的唐楷法度表达为“世俗之论,唐人之失也”。之于行书,白石有言“草出于章,行出于真”,章为章草,发于魏晋,以陆机《平复帖》最为盛名。真书在姜白石眼中唯钟、王可称道也,因此取法乎上,行书抑或行草书当以魏晋为源。之于草书,其曰“古人作草,如今人做真,何尝苟且”,其中强调的“今人作真”,言下之意为唐人正书的理念,重在法度,而魏晋之草虽灵韵泽润,却从未失去对法度(草法)的循矩,规矩之下的自由萧散如江水顺流而下,汇聚成洋。北京大学“文化书法”称“回归经典,走进魏晋”,这不仅仅是艺术之表现,同时也是尚古、乎上的精神内核。溯根同源,沈尹默先生的奠基为王岳川先生发扬北大文化书法提供了有根之水,也为我们今日齐聚一堂的习书者在路漫漫其修远兮的路上指明了方向,让王岳川先生带领我们寻悟大道,渡苦取乐,众乐乐。

三、时出新意

魏晋为中国书法创造了一个难以超越的盛世,因此时至今日,魏晋书法的“无懈可击”让姜白石与文化书法的理念在同时品嚼之际不免令人有些好似辛酸的妥协,当今芸芸众生,皆不置可否。姜白石在此理念的内容为批判和期盼,晋宋之间的唐代尚法,其所处的宋代尚意,二者在白石先生眼中是一种方向性的偏离,为两个极端。唐人用法度掩没了意韵,宋人过于表达自我导致很多时候业已逾矩。例如其对黄山谷的草书进行了批评:“流至于今,不复可观”。姜白石对新美的追求也在其“精工美学”中通过“人为”表达了对“辩证、精妙和自然之美”的向往。北大作为中国最悠久、文学底蕴最深厚的院校,不仅承载育人之责,更有为往圣继绝学之任。因此王岳川先生提出“守正创新”,守正为根本,创新是愿景,当魏晋书法时至今日依然冠绝千古,吾辈更应切莫失掉传统。如果尽其一生只能做到“继绝学”,已为中国文人之典范,若有创新,与有荣焉。

以上为我个人在学习中的一点有感,作为中华文化的学生,王岳川先生引领我入门,学生的毕生习文习书之路当继续明明德,求亲民者,止于至善,并寻萧散风神,以兴大气象。

 

宋代姜夔书法理论对现代书法艺术的启示

刘宜涵

摘要:宋代文学、音乐及书法大家姜夔,其书法理论巨著《续书谱》,不仅标志着南宋书法理论的高峰,更对后世书法艺术的演进产生了深远的回响。本文旨在深入剖析姜夔的书法理论框架,特别是《续书谱》中关于书体、八法、字法、运笔、技艺及精神层面的论述,以探讨其对当代书法创作与教学实践的启示意义。通过这一研究,我们旨在为当代书法艺术的繁荣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引。

引言

书法,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审美情趣。宋代,作为书法发展历程中的关键转折点,孕育了众多书法大家及理论巨擘,其中姜夔及其《续书谱》尤为瞩目。本文将从姜夔的书法理论体系出发,探索其对当代书法领域的深刻影响与启示。

一、姜夔书法理论综述

1.书体之辨

在《续书谱》中,姜夔详尽剖析了真书(楷书)、草书、行书三大书体的用笔特色与美学追求。他指出,这三种书体分别体现了圆劲古雅(虫篆遗风)、点画生动(八分遗韵)、转折灵动(飞白之变)及书写便捷(章草遗意)的用笔精髓。尤为真书,姜夔赞其神韵飘逸、结构严谨、气势纵横,并以钟繇、王羲之的真书作品为典范。对于草书,他强调其动态美感与章法有序;而行书则介于二者之间,既有真书的稳健,又兼草书的灵动。

2.八法精解

姜夔在八法论中,对构成汉字基础的八种笔画进行了深入剖析,不仅继承并发展了传统的永字八法,还融入了自己的实践经验与独到见解。这一理论不仅适用于真书,也为草书、行书的创作提供了重要指导,彰显了书法美学的普遍价值。

3.运笔之道

姜夔极为重视运笔在书法创作中的核心地位,认为运笔是书法艺术生命力的源泉。他通过对欧阳询书法的评价,指出虽其结体严谨,但运笔之精妙已达钟、王之境。他倡导运笔应追求气势磅礴、气脉连贯,反对单纯的技术堆砌,强调书法创作中的生命力与动态美。

4.技艺融合

在技艺论部分,姜夔深入探讨了书法创作中的技术性要素,包括用笔、结体、章法等。他提出“技近乎道”的观点,认为书法不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心灵与情感的抒发。他强调技艺的严谨性与精神的高远性相结合,共同构成了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

5.精神追求

精神论是姜夔书法理论的最高境界。他认为“艺之至,必通于精神”。他高度认同孙过庭的“五乖五合”之说,并指出书法中的精神既包含字体的神韵,也涵盖书法家的人格修养。他提出了风神八要素:高尚人品、师法古人、纸笔优良、笔力险峻、意境高远、墨色润泽、布局和谐、勇于创新。其中,“人品高”被视为风神的首要原则,具有统领全局的作用。

二、姜夔书法理论对当代书法的启示

1.技术筑基,追求精致艺术

姜夔强调技术基础的重要性,启示当代书法家应扎实掌握传统技法,通过不懈练习提升用笔的精准度与表现力。同时,技术的掌握应与个人风格相融合,创造出具有独特艺术语言的书法作品。

2.崇尚自然,追求精神升华

姜夔崇尚自然飘逸的书法精神,对当代书法创作具有深刻启示。书法家应追求自然流畅、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注重作品的精神内涵与情感表达。通过提升个人修养与审美情趣,使书法作品成为心灵与情感的载体。

3.传承与创新并重,推动书法发展

姜夔在书法理论中既尊重传统又勇于创新的态度对当代书法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当代书法家应加强对传统书法的挖掘与研究,同时勇于吸收新的艺术元素与表现手法,推动书法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在传承与创新中寻求平衡与突破,为书法艺术注入新的活力与生命力。

 

宋代姜夔书论对当代书法的启⽰

魏曙新

南宋姜夔精通书法,书写了多部书法理论著作,在书法鉴定和理论的领域影响深远。本⽂将会从姜夔其中⼀本具有重⼤意义的宋代书法理论著作《续书谱》的内容,分析其对当代书法带来四个⾓度的启⽰。

《续书谱》现存世18则,分别是:总论、真书、⽤笔、草书、⽤笔、⽤墨、⾏书、临摹、⽅圆、向背、位置、疏密、⾵神、迟速、笔势、惰性、⾎脉、⾎丹。

⼀、溯源学习⾄创作的引导作⽤

《续书谱》的“总论”、“真书”、“草书”及“⾏书”阐述了书体的起源和形式体制,评断古时不同书法家的真书、草书和⾏书的艺术特征和准则;“临摹”中解说了临摹对于书法学习和创作的重要性,为当代书法创作者提供了“临”和读帖、“摹”和双钩的⽅式以及两者的优缺点,并以各版本《兰亭》的⽐对引申出“临摹”得古⼈之位置,笔意,贵在精神的观念。引导当代书法创作者对真、草、⾏书从书法体系的深⼊探索,于书法创作的过程中如何研究该书体的视觉语⾔,使其能更⼤化地发挥该书体的特点。

⼆、⽤笔、字体构造、创作形式及作品意藴的实际运⽤性启⽰

《续书谱》各篇章实际地为当代书法创作者从⽤笔、字体构造及意藴等整个书法进程提供了各阶段的⽅向和⽅法。

“⽤笔”细致地解释真书,草书在字的层⾯中的⽤笔⽅式与好坏的判断原则。“⽅圆”则带出真书贵⽅和草书贵圆审美准则,并提出“⽅中参圆,圆中参⽅”的观念,使当代书者创作的⽤笔判断有⽅向可循。

“位置”解释了不同结构组合的⽂字偏旁如何在摆位和型态调整中取得平衡的重量,达⾄好的艺术效果,这是实际地为当代书法创作者设⽴了在⽤笔外,字体结构产⽣美感与灵动之气的重要⽅法。“疏密”叙述笔划间距疏密带来的“⾵神”与“⽼气”之感;“向背”则引出笔划之间需要合乎情理的互动关系,提⽰当代书法创作者细致地研究笔划的相向相背,与空间美感的关系。

“书丹”⼀则提及“笔得墨则瘦,得朱则肥”的字体视觉表现和刻者的书法呈现效果等提⽰当代书法创作除了⽂字作为书法形式的载体外,可进⼀步考量从书写媒介,即物料的⾓度(不仅限于纸、笔、墨、⽯、刻⼑等)于书法书写的视觉形式呈现中具什么特质美,如何运⽤等课题。

“情性”引⽤孙过庭的观点认为书法艺术应与精神相通,是由⼼⽽发,⼼⼿并⾏和谐的表现,强调了当代书法创作者在创作的观念上应将精神(⼼境)与书法创作视为完整不可或缺的⼀体,⽽并⾮只是视觉效果的呈现⽽已。

“⾎脉”提出在书法作品的字里行间,⽂字不应仅当为独⽴个体,成为支离破碎的图形存在,⽽应前呼后应,在貌似断开的点划中呈现出书者“挥运”的情境;“迟速”概括了运笔的速度在书法作品的气质呈现;⽽“笔势”就从“搭锋”,“折锋”的⾓度通过笔划传递⽂字的精神状态。这些是继“情性”的由⼼⽽发的创作观念延伸给当代的书法创作者在点划中,字与字之间乃⾄整篇作品如何建构出⼀种整体感,韵律感,流动感的视觉语⾔的另⼀课题。

三、反思⾃⾝与时代背景的对话

姜夔于《续书谱》中评论过不同朝代书法家的书法性格特质与优缺点,如魏晋的真书具飘逸之气⽽唐⼈真书具法度规矩之态。书中引⽤《千禄字书》佐证唐代书法下笔规矩源于“唐⼈以书判取⼠”的历史背景,以致当时社会对书法主流审美倾向于姜夔所不认同的“循规蹈矩”,这揭露了书法审美是流动的,变化的,是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的。

现今书法家所处百花齐放的时代已经与姜夔或其他朝代的书法家大相迳庭,不过当代书法家在创作的过程和⽅向上仍可参考姜夔根据当时历史环境对各书法家的评论。从笔划,结体,法度,章法等,以古代各书法家特点对⽐⾃⾝的书法,进⽽深思、判断当代社会和主流审美跟⾃⾝书法作品各部分的平衡与侧重点,确⽴未来的发展⽅向。

四、审视书法进程中⾃⾝⼼态与追求

继第三项所述,时过境迁,当今社会与古代背景和审美皆相距甚远:当今资源丰富,视觉追求、消费主义旺盛或直接或间接地造就了物欲泛滥的社会氛围。

书法是中国传统⽤⽑笔字书写汉字的⽅法,书法作品在表⾯的形式上是⼀种视觉语⾔的表达,然⽽,在形式以下,每⼀篇书法作品皆是书法创作者由⼼⽽发,以笔墨凝聚思想的结晶。姜夔在《续书谱》中提及“精神”,“⾵神”,“神气”不单是描述书法字中传递的视觉效果,更多的是指在笔墨底下渗透出的“神”,犹如“⾵神”⼀则所写“⾵神者,⼀须⼈品⾼”,⼈品道德和深刻的思想是使书法除形式视觉美外,成为经典的关键。这点明了当代书法创作者虽⾝处于繁花乱眼的现今,应当深思在书法历程中⾃⾝的⼼态及定位。

《续书谱》细致⼊微地分析⽤笔、字体构造、创作形式及作品意藴,流露出姜夔对待书法艺术美谨慎,精益求精,⾼妙的追求。警醒当代的书法创作者们在书法的进程所追求的,不该是没有灵魂和底蕴的随⼿涂鸦,不该是着重于过眼云烟般消散的名利追求,⽽应为雅致的,精雕细琢的,千锤百炼的,有厚重感的,传承千古流传的⽂化气息的,⼈⽣里的浓墨重彩。

 

宋代姜夔书论对当代书法的影响

徐艺窈

姜夔是继北宋的苏轼之后,南宋时期出现的艺术全才,他在诗词、书法和音乐等多个领域均展现出非凡的才华。《续书谱》作为姜夔的重要书论,在书法学术领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部书论因其深刻的书学洞见和精湛的笔法要义而受到推崇,对书法研究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旨在分析《续书谱》中推崇的审美与追求,及其对当代书法的影响。

《续书谱》分为十八个部分,虽然其结构和形式借鉴了孙过庭的《书谱》,但内容上却充满了作者的独到见解和创新性思考。姜夔在书中强调,书法创作时,如果过分模仿古人,往往会失去作品的灵动和神韵。《续书谱》这部著作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真书、行书和草书这几种书体,以及它们各自所体现的书法美学理念。

《续书谱》的核心价值在于对书法作品“风神”的论述,即书法作品所展现出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自然之美代表了精致工艺美学的巅峰,而这种美首先体现风神中。[2]关于《续书谱》中的风神,他指出八条标准:

风神者,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三须笔纸佳,四须险劲,五须高明,六须润泽,七须向背得宜,八须时出新意。[3]

因此,《续书谱》中的风神论不仅关注书法的外在形式,更深入探讨了书法作品的内在精神和艺术境界。一个作品能否达到风神的境界,这涉及书法家的个人修养、才华、笔墨运用技巧,以及其对汲古创新能力等多重因素的综合考量。[1]唐代张怀瑾曾云:“以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3]姜夔与此论所结合,则人品高、襟韵高,也是书家能创作出精品之作的必要条件。[1]而这也鞭策了当代书家,以精进书法创作。

通过这种深入的分析,姜夔在《续书谱》中为书法艺术的理解和欣赏提供了更为丰富和深刻的视角。在《续书谱》中,姜夔特别强调了对“性情”的追求,这一点在《情性》一章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尽管姜夔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孙过庭在《书谱》中的论述,但他进一步肯定了“艺之至,未始不与精神通”[3]的观点。姜夔认为,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与书法家的个性和精神紧密相连的,不同的情感和精神状态在创作过程中的体现,也造就了书法作品风格的多样性。

在论及书法的创作问题上,姜夔提出:“……必须下笔劲净,疏密停匀为佳当疏不疏,反成寒乞,当密不密,必至凋疏。”[3]在临摹问题上指出“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经意与不经意也。”[3]在用笔上“用笔不欲太肥,肥则形浊;又不欲太瘦,瘦则形枯;不欲多露锋芒,露则意不持重;不欲深藏圭角,藏则体不精神;不欲上大下小,不欲左高右低,不欲前多后少。”[3]对于这些看似相悖的问题,姜夔的态度为融合,在书法的审美上追求中和之美[4]。

在美学上,姜夔崇尚魏晋书法的“飘逸之气”,反对唐人的“科举之气”。在书法的形态与结构上,姜夔主张应根据笔画的多少来调整字体的肥瘦,以达到和谐。他认为魏晋时期的书法之所以卓越,是因为它不追求刻意的工整,而是顺应字体的自然规律,展现出一种自然之美。姜夔反对唐代书法家过分拘泥于间架结构规范的做法,

认为这限制了书法的多变化和生动性,这表明他反对过分刻意的雕琢,推崇自然而流畅的审美理念和创作方法。通过这些书法理念,我们可以理解姜夔所追求的是一种接近魏晋书法的萧散自然之气。《续书谱》中所体现的"飘逸之气"、"风神萧散"、"自然天成"等审美追求,以及整体的美学思想,总体上反映了姜夔尚中致和的艺术审美理念和理想境界。[4]而姜夔所指的“中和”,并不代表四平八稳、无冲突的书法风格。姜夔推崇的书法风格,是钟繇、王羲之所展现的那种既自由奔放又遵循规范的“潇洒纵横”。这种风格恰如其分地体现了姜夔所向往的中和之美。

过去,学者们对《续书谱》的探讨往往集中于书法技巧的层面。然而,这部作品实际上还深刻地反映了姜夔的书法审美偏好和评价标准,展现了他对传统艺术审美理念的继承与发展[1],也对后人至当今的书法学习体系产生了重大影响。即便当今书法以非自然书写之产物,但自然之气仍为现代书家所需追求。通过对《续书谱》中审美与价值观的分析,不难看出其风神、中和、汲古创新等理念对当今书法的创作与审美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禹鹏.从《续书谱》看姜夔书论审美取向[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20(2):180-183.

[2]时胜勋.《续书谱》自然风神的书法艺术境界[EB/OL]//北大文化书法网.(2023).http://shufa.pku.edu.cn/btwf/1359473.htm.

[3]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4]张瑞君.论姜夔诗论与书论的审美倾向[J].中国书法,2011(12):118-119.

 

宋代姜夔书论对当代书法的启示

杨光勇

在璀璨的中华文化艺术瑰宝中,书法无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书法不仅是文字的书写艺术,更是文化的传承和情感的表达。在历史的长河中,宋代书法家姜夔以其独特的书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探讨宋代姜夔书论对当代书法的启示,以期为现代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考。

一、姜夔书论的核心思想

姜夔,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和书法家,其书法理论在宋代书坛独树一帜。他强调书法艺术的自然与和谐,主张“意在笔先,笔随意转”,即书法创作要先有明确的意境构思,再用笔来表达这种意境。同时,姜夔还提出了“笔墨纸砚,四者相得”的观点,强调书法创作需要工具与意境的完美结合。姜夔书论追求熟习精通,强调书体自身的独特美学风格,强调书法创作的生命流动,是非常有理论价值的。

二、姜夔书论对当代书法的启示

1.重视书法艺术的意境构思

在当代书法创作中,很多书法家往往过于注重技巧的表现,而忽视了意境的构思。姜夔书论强调“意在笔先”,提醒我们书法创作应首先关注意境的构思,让书法作品具有更深远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因此,当代书法家应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领悟,以深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起书法艺术的创作。

2.追求书法艺术的自然与和谐

姜夔书论强调书法艺术的自然与和谐,注重风神萧散,这一观点对当代书法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当代社会,人们往往追求个性化和独特性,但在书法创作中,过于追求个性可能导致作品失去和谐与美感。因此,当代书法家应追求书法艺术的自然与和谐,在表达个性的同时,注重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与传承。

3.注重书法工具与意境的完美结合

姜夔提出的“笔墨纸砚,四者相得”的观点,提醒我们书法创作需要工具与意境的完美结合。在当代书法创作中,很多书法家往往忽视了书法工具的选择和使用,导致作品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当代书法家应加强对书法工具的研究和选择,让书法工具与意境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完美的书法作品。

4.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姜夔书论虽然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追慕魏晋,宗法钟王,但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停滞不前。相反,姜夔本人也是一位勇于创新的书法家。因此,当代书法家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要勇于探索和创新,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书法作品。这样的作品不仅能够满足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也能够为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总结

宋代姜夔书论以其独特的思想和观点,对当代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姜夔书论的探讨和研究,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宝贵的启示和思考。在当代书法创作中,我们应重视意境构思、追求自然与和谐、注重工具与意境的完美结合以及继承与创新相结合,重视人品,重视风神,不要过于技术化。这样的书法作品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价值,也能够为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浅谈姜夔书法思想对当代艺术发展的影响

杨耀

从本月十二日开始,我慕名参加了由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主办的第二期书法文化高级研修班学习。在这9天的课堂教学中,不仅得到了资深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教育家、评论家、美学家王岳川教授以及何满宗、周剑初、李彬、叶欣、萧华、周东芬等书法大家的亲自授课,还聆听了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程郁缀教授和北京大学长聘副教授时胜勋等北大名师讲解国学经典和书法理论,受益匪浅,其中由时教授讲解的姜夔的书法理论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提高了我的书法理论认识水平。

姜夔是南宋时期的书法家,也是书法鉴定学家和书法批评家和音乐家。他的书法理论主要集中在《续书谱》一书中。该书虽然是仿效孙过庭《书谱》而撰写,但并非其续篇,而是姜夔自抒心得之作,是南宋书论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学术著作之一。其书法思想不仅在当时独树一帜,而且对后世乃至当代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书法思想的核心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崇晋贬唐,尚古求新。姜夔在书法上认为魏晋书法自然流畅、韵味悠长,而唐代书法“乱体制”,“以真为草、”“以行为真”,“信乎不能兼美也”,他批评唐楷“结构太拘”,没有魏晋的“飘逸之气”。他强调在继承古法的基础上寻求创新。

二是注重法度,追求神韵。姜夔在《续书谱》中详细论述了书法各种书体的用笔、结体、章法等技法问题,强调法度的重要性。他认为真书不应仅追求平正,而应追求神妙、飘逸,认为钟繇和王羲之的真书才是最高范本;强调草书的动感和变化,认为草书之体应如人坐卧行立、揖逊忿争等一切变态,且变化需有章法;认为行书源自真书,强调行书的笔老特征,即用笔老到、老练、老健。

三是强调人品与书品的统一。姜夔在书中提出了“人品高”的观点,认为书法家的品格修养直接影响到其书法作品的艺术水平,要成人之美,与人为善,助人为乐。

四是强调书法的艺术体现。强调书法应体现自然精神及“真态”,避免人为的矫饰和造作。他强调“风神”,即崇尚阳刚之美,大气磅礴,自然长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泽之癯,肥者如贵游之子,劲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攲斜如醉仙,端看如贤士等。

姜夔的这些思想无疑也对当代艺术领域产生巨大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1.当代艺术在尊重传统的同时,要勇于探索,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艺术形式。艺术当随时代,为时代加油助力。

2.当代艺术在追求技艺提升的同时,也要注重艺术家个人品德的修养,怀瑾握瑜,追求真善美,摒弃假丑恶。

3.当代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要注重作品的精神内涵。不仅仅满足于技术层面的展示,而是努力通过作品传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和社会批判意识,使艺术作品成为具有深刻精神内涵的文化载体。要关注社会现实、反映人民心声、传递正能量,以艺术的方式参与社会建设和发展,体现出艺术品的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

4.当代艺术家在创作中要弘扬正大气象的美学精神,体现“风神”。即,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三须笔纸佳,四须险劲,五须高明,六须润泽,七须向背得宜,八须时出新意。他提出的这些内容是值得我们深入体味的,它不仅包含着对前人书法的经验总结,也包括自己学书中的实践经验。对于今天的书法创作和书法欣赏颇具价值。

总之,姜夔的书法思想不仅丰富了书法理论宝库,更为当代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在未来的书法创作实践中我们应该继续深入挖掘和传承姜夔书法思想的精髓,推动当代书法向着更加多元化、精神化和社会化的方向发展。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