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陶瓷 > 宋瓷风华——五大名窑 | 非物质文化遗产

宋瓷风华——五大名窑 | 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4-08-16 10:39 文章来源:TD factory  作者:Eve/Zoe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d3gzk5k04hkt6qwgag.jpg

宋朝是我国瓷业繁荣鼎盛时期,宋人注细节、重感受。

宋瓷不仅重视釉色之美,更追求釉的质地之美,其美术风格达到了新的境界,瓷器生产盛况空前。

图片

1

汝瓷

色泽——青如天,面若玉

开片——死如豪,质如金

质感——润如肤,堆如脂

外形——简约古朴

图片

汝瓷在我国宋代被列为五大名瓷(汝、官、钧、哥、定)之首,当时被钦定为宫廷御用瓷。产于河南临汝,隋炀帝大业初年(即公元605年)置临汝为汝州,“汝瓷”因此而得名。

汝州是汝瓷的故乡,汝瓷造型古朴大方,其釉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土质细润,坯体如侗体其釉厚而声如擎,明亮而不刺目,具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点,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汝瓷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随光变幻,观其釉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美妙,温润古朴。

图片

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称。“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汝瓷的典型特色是:“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

图片

图片

汝瓷还有一种独特的开片,这些斜片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如同一片片美丽的风景画。这种开片是汝瓷在烧制过程中产生的自然现象,也是汝瓷的一大特色。这种开片不仅增加了汝瓷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反映了汝窑独特的烧制工艺和材料选择。

图片

汝窑瓷器的主要器型有盘、碗、瓶、洗、盏托等,从功能上分主要有礼器、文房器、饮食装饰器等,大都尺寸不大,有“钧汝不过尺,钧汝无大器”之说。汝窑瓷器在北宋时常刻“奉华”二字,京畿大臣蔡京曾刻姓氏“蔡字”以作荣记。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与商彝周鼎比贵。

图片

2

官窑

凝土为器,只为皇权而存在

图片

宋代官窑瓷器,由为“朝廷置窑、内府制样、民匠造器、兵士供役”,其所烧制的瓷器仅供朝廷使用,以宫廷的生活用瓷与陈设瓷为主,且有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之分,北宋官窑也称“旧官”,南宋官窑也称“新官”。

图片

图片

顾文荐所著的《负喧杂录》记载:“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由此可知,北宋后期官窑设于汴京,称为“汴京官窑”,或称为“北宋官窑”。

靖康之乱后,宋高宗南渡并在临安另立新窑,即“南宋官窑”。宋叶的《坦斋笔衡》记有:“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宛,号邵局,袭故宫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后效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因此,南宋初期共有“官窑”两个,一个是“修内司官窑”,亦称“内窑”;二是“郊坛官窑”,因该窑设在杭州乌龟山附近,也称“乌龟山官窑”。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北宋官瓷作品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礼器,北宋官瓷当时作为国家礼器的创制,是宋徽宗赵佶“新成礼器” 的一部分,其造型主要有瓶、尊、鼎、炉、觚、盘等;二是文房用具,此与徽宗个人的喜爱密切相关,也主要供徽宗个人使用。这类官瓷的器形多样,仅北宋官瓷笔洗就有直口、葵口、弦纹等造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传世至今的官窑瓷器有碗、盘、碟、盏托、洗、瓶、炉、尊等,样式种类繁多。以瓶为例,有弦纹瓶、直颈瓶、瓜棱瓶、贯耳瓶、胆式瓶、八方瓶、盘口瓶等,造型各有特点。

官窑天生含着金汤匙诞生,与北宋宫廷生活密不可分。宋徽宗被认为是官窑的创办者,在宋徽宗的直接掌管下,官府自行产烧御瓷,其产品均以精湛的工艺与皇室审美为标准。

图片

“品汝色天香酒,阅华夏文化史”,一起与历史碰杯

图片

3

哥窑

窑工的遗憾,文人的深刻

图片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哥窑瓷器一般胎色较深,釉色有青灰、粉青、米黄等,釉层凝厚如脂,釉面润泽如酥,开片大小、深浅不一,俗称“金丝铁线”,是用墨汁、茶叶汁、没食子酸等着色剂刻意染成的。

图片

图片

大纹片由于粗而深,着色剂容易渗透,故颜色很深,小纹片由于细而浅,着色剂不易渗透,颜色较浅。哥窑多仿商周青铜礼器,如鼎式炉、簋式炉、贯耳瓶等,给人以古朴之美。

传世哥窑釉以铁为着色剂,在特定的烧造温度和氛围下,产生呈黄褐色的硅酸铁和青色的硅酸亚铁,呈现青、黄两种色调。窑内氧气较多时,釉色呈月白色至深浅米黄色的黄色调;当窑内氧气较少,釉色呈粉青色至天青色;窑内氧气极少呈强还原气氛时,釉色则呈现翠青色至虾青色至灰青色,甚至油灰色。

d3gcdibmg95reqjgzm.jpg

相传从宋代就已经开始烧制了。然而迄今未找到确切窑址,所以也有人说哥窑是五大名窑中最富有神秘色彩的。

d3gce4gvy0ejqu32it.jpg

哥窑的瓷器以其独特的开片纹理和丰富的釉色闻名于世。这种开片纹理被称为“百圾碎”,更小的开片称为“鱼子纹”。

这些原本是缺陷的开片,在哥窑瓷器上却变成了自然天成的装饰,显示了宋代 工匠们在制瓷工艺上的精湛技艺。

图片

4

钧窑

“洪炉幅透原泥身,釉色斑斓数宝钧。极品信从窑变得,成功一件价无伦。”——李铎《咏钧瓷》

d3gzkiyclllj1hevby.jpg

钧窑,即钧台窑,是在柴窑瓷器和鲁山花瓷的风格基础上综合而成的一种特殊瓷器。钧,即重量,北宋早期官窑钧瓷分量沉重。中华瓷文化的传统风格就是外表朴实而内秀其中。所谓“华夷光暗滋”的含蓄内敛,道出了宋瓷的本质特点。

图片

图片

图片

钧窑瓷器的风格受道家思想深刻影响,在宋徽宗时期其工艺技术发挥到极致,无论是呈色和各种纹理的表现,做到窑变可控随心所欲的表现技术,无人能仿造。北宋钧窑做到窑变可控,蚯蚓走泥纹是其特征之一。宋钧瓷最重要的价值就是在于它对釉面随心所欲的表现力。钧窑的特点蚯蚓走泥纹的形成是因为瓷器的釉厚。钧窑瓷器的釉是非常厚的,而且还很黏稠,所以它在冷却的时候,那种被釉填平的地方,就形成了像雨过天晴之后蚯蚓在湿地上爬过的痕迹。北宋钧窑经过不断地摸索,最终匠人可以做到窑变可控,蚯蚓走泥纹就是其中的特征之一。

d3gcexwvgthez2leih.jpg

宋代钧瓷多以器皿类造型出现,如花盆、花托、瓶、洗、杯、奁、尊、碗、盆、盘、壶、炉等。其中以养花用的花盆类居多,其次是文房用品类的洗、盆等,再次是审美的、寓意权贵的、祭祖用的瓶、尊、炉、鼎等。这三类宋代钧瓷已经从简单的日用品类上升到精神需要,表明钧瓷的功能是致力于审美需要的,突出一种“宋之雅”。

“钧瓷无对,窑变无双”,钧瓷色彩天成,世上绝无相同之两件钧瓷,所谓“钧无双”;而且钧瓷烧制极难,有“十窑九不成”之说,钧瓷为帝王皆钦定为御用珍品,亦“君无双”之意。

d3gcglgvrkk4httzgu.jpg

钧窑瓷器采用氧化铜为着色剂,烧出的瓷器釉色青中带红、如晚霞一般美丽。钧窑瓷器的釉色大体上可以分为蓝、红两大类。

图片

图片

图片

钧窑瓷器的釉色之美灵活而多变。传统的钧窑瓷器娇美多姿,有玫瑰紫、钧红、天蓝、月白、胭脂红、海棠红、茄皮紫、鸡血红、葡萄紫等等。这些艳丽多姿的色泽可谓流光溢彩、异彩纷呈。

图片

5

定窑

“质细胎薄釉面光,花纹刻印世无双。 ”

图片

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涧滋村及东西燕村,在宋代属定州。定窑是我国宋金时代北方生产规模最大、影响最广、贡御时间最长的瓷窑场,是中国古代白瓷生产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杰出的窑场。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北宋时期,定窑取代了曾在唐代盛极一时的邢窑白瓷的地位,一跃成为”天下第一”的名牌产品,因为定窑器物的精细特征迎合了宋代士大夫阶层的审美情趣,注定成为当时士大夫们所关注和青睐的瓷器。许多被进献到宫廷、官府,供皇帝贵族使用。

窑烧制白瓷为主,瓷质精良、色泽淡雅,纹饰秀美 胎体轻薄,胎质洁白。釉面多为乳白色,白中闪浅米黄色,呈现出象牙般的质感,给人以柔和悦目、温润恬静之美感,因此也被人誉为:中和之美。

图片

划花是宋代定窑瓷器的主要装饰方法之一。通常以篦状工具划出简单花纹,线条刚劲流畅、富于动感。莲瓣纹是定窑器上最常见的划花纹饰。刻花是在划花装饰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时与划花工艺一起运用。定窑纹饰中最富表现力的是印花纹饰。纹饰总体布局线条清晰,形态经巧妙变形,繁而不乱,布局严谨,讲究对称,层次分明,线条清晰,工整素雅,艺术水平很高。

图片

图片

北宋定瓷胎薄质细,釉色莹润,造型丰富,既有生活实用品,又不乏佛教用品。装饰技法成熟,刻花、划花、印花精美,首创支圈覆烧法,大量出土的"官"、"新官"、"尚药局"、"尚食局"款器,彰显了其曾为贡瓷的特殊身份。定窑印花题材以花卉纹最为常见,主要有莲、菊、萱草、牡丹、梅等,花卉纹布局多采用缠枝、折枝等方法,讲求对称。有的碗、盘口沿作花瓣式,碗内印一盛开的花朵,同时在外壁刻上花蒂与花瓣轮廓线。定窑瓷器最精美的纹饰大都集中在盘、碟上,纹饰多者可达四层。

图片

定窑产品以其"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磐"而著称,北宋时期更是制作精湛,瓷质莹润,风格古朴高雅。"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的美誉,不仅体现了其釉色上的灵动跳跃感,更彰显了其在装饰内容与技法上的登峰造极。

图片

责任编辑:一宁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