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颠覆与和解 ——重估卢思立大师木雕作品“当代性”价值

颠覆与和解 ——重估卢思立大师木雕作品“当代性”价值

2024-09-19 10:23 文章来源:中国网  作者:邓远刚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除了国外题材外,日常他的所见以及接触的人物,他也将他们描述在作品中。比如《我的母亲》,他以夸张变形的方式,展现母亲的乐观与有趣,作品体现出浓浓的“当代”雕塑的味道。作品《我的惠东小姨》、《羞》、《童趣》,甚至他鼎鼎大名的作品《悟》,都是以这样的现实题材作为蓝本的。

这样宽泛的‘当代’题材,全球化题材,展现了卢思立大师作品在题材上的“当代艺术家”视野。

可以说,从上述的造型的反纪念碑性、作品语言的张力矛盾与消解、视觉性为中心的创作实践以及全球性当代性的题材,可以看出,卢思立大师作品的审美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工艺美术的范畴,由“技”入“道”,迈入“当代艺术家”的领域。

(四)“东西方融合”的创新实践

就如前文指出,卢思立大师“自然型”木雕创作实践,是以东方“天人合一”思维为起点,“相木”,观察每一段木料的特点、特色,同时驰骋创作者的想象力,使木料的特点与创作者的主观主题形成一种同构。这是一个东方式的起点。

在作品的造型构思和创作阶段,他推动的却是西方式的更“当代”的造型和线条特征,如夸张式伸展、夸张式扁缩、局部变形、突出主体而忽略局部,这些都是西方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所展现出的方法和特征。这是一个“当代”的造型落脚点。

作品呈现出的在主题、造型、线条、空间上的矛盾张力,使卢思立大师的作品充满了令人看了就会久久移不动眼神的张力。然而,所有更为西式和现代的造型,在最后的作品感受中,又会回归到一种东方式的意趣,局部是矛盾和张力的,最后表达的意趣却是东方的。这在魏晋时代的一些艺术作品中,东方的精神同样凸显了这种对于“拙”、“朴”、“陋”、“简”的审美取向,取得是精神上的一种潇洒不群。在清代,扬州八怪等艺术家也呈现出同样的审美趣味。

这样的东西方艺术思想和技法交融的方法,不仅对于艺术家个人作品创新提升有着很气强的借鉴意义,同时,也对于需要“创新”的工艺美术界指出了一条很好的路径。从东西方交融中去寻找创新的思路,从西式的技法东方的思想中去寻找创新思路,从现代的造型与古典的技法中去寻找创新的力量。这样的路径试验,会让传统工艺品界,由于借鉴了新型了“当代性”的力量而焕发新生,催生出更多更优秀的作品。

(五)“当代性”的“东方话语”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学界在认识艺术“当代性”问题时,其实一种都知道,我们的“当代性”是建立在西方的语言范畴基础上的,我们没有经历精英大师各种流派的“现代主义”阶段,我们没有那么多的纪念碑传统需要颠覆与反对,我们没有消解、解构的土壤,我们发现,如果完全按照西方“当代艺术”、“后现代艺术”的流派和理论来定义我们的“当代艺术”、“当代创新”,我们只会收获水土不服和先天不足的一些畸形的艺术实践。

只有真正在“当代性”艺术范畴内,建立符合东方的价值的语言体系,评价系统,认可标志,这样的当代性,对于我们国内艺术界的创新和“当代艺术”的向前发展,才会具有更好的意义。

卢思立大师的创作实践,东方的思想、当代的造型、传统的技法、矛盾的局部、对比的空间,最后又回到“拙”、“朴”的东方意趣,在我们的传统艺术领域和工艺美术领域中,就需要这样既有传统的技术影子,又有更为先进的“当代”的曙光的作品。这样的创作思路和实践,无疑对于理论界研究何为东方的“当代性创新”,对于研究“当代性”的东方特点和东方话语,有着巨大的帮助。(邓远刚)

作者简介:邓远刚,泉州晚报社媒体记者,福建省文化产业学会副秘书长,泉州市工艺美术协会秘书长。多年来深入研究泉州传统工艺美术,多有文章著述。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2345678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