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之春》——李菊生|2025乙巳新年特展
前言
新年,宛如一首清新的序曲,奏响着希望与新生的旋律。在这个万象更新的时刻,我们迎来了这场意义非凡的新年特展。艺术,是时代的脉搏,是社会的镜像。在当代,艺术的形式日益多元,表现手法层出不穷,但其核心始终未变:艺术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是思想的碰撞,是人类智慧的升华。
“艺术是时代的声音,文化是民族的根基。”艺术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承载着一个时代的精神与文化的力量。每一件艺术作品,都像是一扇窗,打开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新视角,也邀请我们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思想空间。
新的一年,新的艺术探索。艺术创作是永无止境的追求,也是不断自我超越的过程。正如蛇的蜕变一般,艺术家们在不断的思考与实践中脱胎换骨,涌现出新的创意与灵感。我们相信,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家个人情感与思想的结晶,也将在观众心中激起新的波澜,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美好、对智慧、对未来的渴望。
让我们在2025乙巳蛇年这个充满变化与可能的时刻,带着对艺术的热爱与敬仰,走进这场丰富的艺术旅程。愿本次展览成为我们心灵的滋养,思想的启迪,以及未来创作与探索的源泉。
艺术之路,不仅仅是技巧的磨砺,更是精神的追求与时代的呼唤。在这条道路上,每一笔、每一色、每一形,都是艺术家心灵的投射,都是对人类美好生活的深情礼赞。无论是对自然的描摹,还是对人性的探索,艺术在本质上永远追求的是对真理的启示和对生命的尊重。
当我们站在“大美之春”的起点,眺望着那座“文艺高峰”,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过去的辉煌,更是未来的光明。每一位走在艺术之路上的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点亮“中国精神之光”,让这份光辉照亮世界,温暖未来。
李菊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44年9月出生于江西鄱阳,现任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江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景德镇美术家协会主席、景德镇书画院院长,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名瓷网陶瓷名家、中国陶瓷美术高级人才系列职称与荣誉评定委员会委员、景德镇陶瓷美术馆顾问、昌南书画院名誉画师艺术顾问,中、日陶艺展评委,国际陶瓷网顾问。
绘就瓷画抒胸臆
——有感李菊生陶艺作品
周国帧
读李菊生的陶艺作品,初看不以为然,但细细品味,则如品香茗,清香徐来,耐看,经得起推敲。这是何故?带着这个疑问,我们走近李菊生和他的作品。在陶瓷艺术迅速走俏市场的今天,李菊生的陶艺作品如一株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亭亭玉立,占尽风光,陶艺爱好者可以看出李菊生的作品传达了作者在世风浮躁的环境中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和坚强人格。
从艺三十余载,李菊生油画造诣很高,曾在全国美展中获银奖,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中国画也在全国性展览中获得银奖。所以他的陶艺创作能得心应手地在吸收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巧妙大胆地借鉴西方绘画技巧,布局空灵,气韵生动而富于节奏感。李菊生的陶艺作品绝大多数熔诗、书、画、印于一炉,书卷气是他作品的一大特色。面对前人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他求之若渴,经史百家、诗文词赋晨颂冥读,所以他的作品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咀嚼有余味。丰富的人生经历使得他有太多的感触,太多的爱和恨,如积在胸,如梗在喉,不吐不快。所以真诚是李菊生人格在作品中的再现。友情、正义、朴素和无私豪迈是李菊生作品永恒的主题。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老者的慈祥、幼者的天真、女性的妩媚、仙人的飘逸、文人的潇洒、哲人的智慧、禅的玄机、佛的空灵。李菊生注重陶瓷语言的锤炼,其陶瓷作品中的线条多吸收民间青花手法,落笔生动随意,加之其深厚的造型功底,行笔流畅而准确,令人叹为观止。其形象在简约的笔画中极为传神。如《戏剧人物》、《对弈图》,寥寥数笔,而神韵毕现。《秋雨梧桐》瓶上的书法,流畅而有章法。形体准确、浓淡虚实,加之颜色穿插对比,布局饱满而空灵,严谨而又轻松。从《婴戏图》中的顽童的姿态,《塞北江南》中的舞姿、《长河落日》中的老幼形态,体现李菊生坚实的造型功底和处理情节的技巧。西洋画重物质写形,中国画重精神写神,至今仍迷恋油画的李菊生数十年塑造形象的色彩线条的点染涂,颇得其中三味。
没有造型基本功而妄言其神则欺世盗名。李菊生通过大量写生,在生活中捕捉灵感。用中国画的笔墨对形象进行夸张、提炼、变形、抽象。以形写神,要有悟性,它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它没有模式,全靠创造。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李菊生恰如其分地把握这个分寸,塑造出苍古稚拙的生动形象。苍古能使趣味幽远,稚拙的艺术形象能产生空灵雅逸、清新茂朴的气势。如《范仲淹》中的人物形象悠远深邃中蕴含着忧国忧民的崇高的人格;如《孟子》清癯精干的仙风道骨中透出一股浩然正气;如《踏雪寻梅》中的诗人,变形之形象配上出水之曹衣,当风之吴带,一派清澄古淡之境。愈具古意愈有现代感。而侍女随行,别有情调。此女有唐代“环肥”之姿,丰腴而不妖艳,美丽而带有几分神秘。还有《文姬归汉》的悲壮苍凉等等,这些均从“形似”的素描中摆脱出来,在笔墨的节奏中着重创造理想的“神似”。李菊生爱在陶瓷上画马、画驴、画牛。壮士骑马,顿生威武雄壮之风;奔马四蹄生烟则雄风愈烈。《唐人马球图》是李菊生对盛唐气象的赞颂。毛驴和牛,性温顺,形象十分可爱,很美、很入画。人物一般非不得已不画背面,正面人物配以背面的牲口,画面即刻有了立体感,所以丰富生动起来。毛驴和牛动态变化无穷,可画正面、侧面、背面,可昂头、可伏首、可奔走、可缓步慢行,可立、可卧。与人物相映衬托,画面增添了丰富的语汇。体量上有横竖对比,色彩上有浓淡相参。构图上有方向向背,牲口饱满的躯干和细长的四蹄增加了画面的线面穿插,使画面灵动活跃。更为重要的不在于此,毛驴和牛不仅给画面增添了色彩,而且还为交待内容,营造意境打上了伏笔。李菊生画马、画驴、画牛表现的是农业文明社会的田园牧歌风光,是老庄天人合一、回归自然哲学思想的体现。
李菊生作品中常常用典,但又不囿于典。《采薇女》中的“采薇”本为商代伯夷、叔齐不食周谷而遁世之说,内容沉重,不如以回归自然的田园情调更有“瓷味”。李菊生思想深沉,然而他的作品总是以轻松明朗的笔调表达深刻的内容,他奉献给人们的是彩虹,同时蕴含着对人生的思考。《秋雨梧桐落叶时》以白居易诗句“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落叶时”为题。半是春风,半是秋雨,虽然诗意不免有淡淡的忧伤,但桃李花开的审美愉悦和由此而呈现的生命世界的朦胧美,荡人心魄。“画至神妙处,必有静气”,此瓶宁静之笔不落俗。古有“蝉噪林愈静”句。画中萧声与听而不闻的儿童是“动”态之笔。悠悠长萧划破夜空,儿童不识音乐奥妙,依然故我,以“动”写“静”,则益倍增其静也。除了景中之“静”,更有意中之“静”。那凝神的“老者”,若有所思,问君何所思,不得而知。画面含蓄蕴藉,意在画外。答案可以是春风桃李也可以是秋雨梧桐。中国美学主张将情感深藏与审美意象之中,大藏得来大美。李菊生工于此道,其诸多作品之意境多含而不露。
李菊生在陶瓷语言上的锤炼,不局限于用笔、造型、立意。在高温颜色釉的探索中,他经历了难以承受的持久失败的打击。《双吉图》中鸡的羽毛、《猫头鹰》的羽毛、《小鸡》的羽毛柔软蓬松的质感和艳丽灿烂的红、紫、蓝色,《大吉图》雄鸡的浓烈与花的淡雅,都是人为与天然合力创造的杰作。还有《仕女图》中倩女的斑斓的衣裙,均是无法重复的孤品。而李菊生这些令人拍案叫绝的颜色釉都是伴随着成堆的瓦砾的偶然成功之作,可见其付出了何等的艰辛。然而,李菊生无怨无悔,他说:“人生追求艺术的目标是没有尽头的,而“目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品尝艺术生命过程中甘苦才是“真正的幸福”。
东汉大文豪蔡邕曾将一段烧焦的桐木,抢救出来,制成一把琴,此琴音色清纯高亮,不同凡响,但因尾部有焦痕,故称“焦桐”。我国的传统陶艺发展至今,出现了一些令人忧虑的现象,而李菊生的自觉探索,无异于制焦尾琴以清音发聩,以雅韵遗世。但高山流水,知音又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