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林》 丙烯 1.5m x 1.5m
在新西兰的艺术环境中,自然风光与现代艺术相结合,色彩的运用更加自由奔放。这种环境,让晨晓的作品摆脱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局限,变得更加开放。他的画不再拘泥于线条,而是以色彩作为核心语言,与自然、情感和哲学对话。
当晨晓回到中国,他的色彩并没有变得西化,反而更加坚定地探索如何让色彩承载中国文化的精神。他的作品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冲击,更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表达。他的色彩不是单纯的艺术技巧,而是一种精神象征,是他对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一种回应。
这也是为什么,当他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个展时,不仅受到国内艺术界的高度评价,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新西兰总理约翰·基的出席,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晨晓的艺术在全球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他不仅是一个艺术家,更是一座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桥梁。
晨晓的色彩体系,不仅仅是一种个人风格,而是一种具有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的视觉语言。他的成就,让他成为当代中国最具代表性的色彩大师,被誉为“中国色彩教父”。
晨晓的色彩,有着极强的个人烙印,一眼便能识别。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对现实世界的描绘,更是对色彩心理学、文化象征学的深入探索。这种独特性,让他的作品在全球范围内都有极高的辨识度。
他的作品,超越了单纯的视觉艺术,而是对人类情感和心理产生影响。他的色彩能够激发观众的情绪,带来正能量和治愈感。这种色彩疗愈的特质,让他的作品在艺术界之外,也在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受到关注。
作为学院院长和导师,晨晓不仅仅是一个创作者,更是一个教育者。他致力于将自己的色彩理念传授给年轻一代,培养新一代的艺术家,使中国当代艺术能够在世界艺术格局中拥有更强的影响力。
晨晓的艺术,是一种色彩的奇迹,更是一种文化的奇迹。他以色彩为武器,打破了东西方的界限,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视觉语言。他的作品不仅仅属于个人,也属于时代,属于全球艺术史的演进。
带着中国思想词典闯世界,带着世界思想词典回中国,
他从中国出发,漂泊西方及新西兰二十六年,又最终归来,将世界的色彩带回祖国,并在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绽放。他的故事,是中国艺术在全球化时代如何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故事。
晨晓的色彩,不仅仅是一种视觉冲击,而是一种精神信仰。他用自己的艺术,证明了色彩的力量,也证明了中华文化的力量。他的奇迹,还将继续书写,影响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创作者。
晨晓
中国好色彩代表
旅居新西兰26年后回归祖国,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今日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新西兰总理约翰·基专程出席了画展开幕式。
作为国家A类人才引进唯一华裔艺术家,以他命名的“晨晓艺术与设计学院”坐落在其家乡: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
中国代表作品:
2020年,《一池荷叶》壁画,安装在杭州凤起路地铁站,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地铁站壁画。
2022年,应杭州亚运会组委会邀请,为亚运会主场馆杭州奥体中心绘制《新富春山居图》等系列作品。
2023年,为杭州亚运会新闻中心创作《新富春山居图》通过祼眼3D技术转化为高科技数字作品。使数字技术赋能绘画,让绘画和当代科技发生碰撞,传统与现代在虚拟科技中交融。
2024年,为杭州大剧院创作的壁画《新音乐之声》被音乐界称之为中国无声音乐的最佳代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