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韩敬伟 | 中西绘画融合的实践者

韩敬伟 | 中西绘画融合的实践者

2025-08-15 19:34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古塬逢春 》180cmx200cm 1999年  获第九届全国美展优秀奖

3.传统笔墨回归时期

这是一段力求准确把握传统文化精神和探索笔墨形式表现机制原理的研究阶段。对于这个时期的追求孙世昌教授曾有过这样的详述:“下功夫重建创作主体,这是画家的自身修炼、充实、提高的重要问题。不少美院出身的画家不重视这一环节,或者意识不到它对一个画家的重要作用而不屑一顾,或者因执着于新样式和形式语言的探索而忽略了它,无暇顾及。然而,韩敬伟则完全是自觉自愿的。在物欲横流,精神失落的现今,再加上西方强势文化向发展中国家强行推销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产品,吞噬各地民族文化的形势之下,作为有志于发展民族艺术的中国画家,就更需要具备坚强而健全的民族文化主体精神作支撑,否则就会随波逐流,为各种艺术思潮所席卷,在逐浪起伏的过程中失去自我,成为瞬间即逝的浪花。韩敬伟则很清醒,对这些有足够的认识。他是个聪明人,别人的夸誉并没有影响他看到自己的不足,黄河之行使他领悟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当他感到自己文化底蕴不足的时候,他就能够静下心来读书,修炼自己。据我所知,他认真地研读过老庄哲学、魏晋玄学、以及中国画论经典等,他理解了老庄哲学本体‘道’的文化内涵,魏晋玄学‘言意之辩’的辩证关系,这对他把握客观物象与创作主体、艺术语言与主观意蕴的关系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宗炳《画山水序》所讲“应目会心为理”的山水画创作原则,‘圣人含道瑛物,贤者澄怀味象’,不同文化层次的主体有不同的审美品质,‘畅神’,对山水画功能的论述,以及“闲居理气”作为主体修炼的意义;王微《叙画》所讲“以神明降之”的抒情观;荆浩《笔法记》中‘图真’等绘画思想,以及气、韵、思、景、笔、墨的论述;石涛关于“一画”的精义……等,都深深地进入了他的内心。正是这些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精神,也导引了韩敬伟对中国艺术精神的理解与把握。

21世纪初韩敬伟的山水画创作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作品的内涵不断扩展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语言体系。2002年创作的《山乡的和音》,2003年创作的《山鸣谷应》等,都是黄土高原景物,这些画似乎是以他某种感受为主而生发开去,局部景物保留了一定的具体性,峰峦、沟壑、坡岗、树木等组合,哪里有住家的窑洞,哪里有道路,哪里有坡岗沟坎的起伏,树木长在哪里,怎么组合,什么姿致,虽然都渗透着他在黄土高原的感受,但主要还是意境、章法、节奏、韵律的需要。章法满而不塞,形势完整而又有细节,形象充实而有松有紧,用笔虚实应变,墨彩沉稳而又奇变,形式构成有不露痕迹之妙,已超脱真实物理空间和物象形质的约束,显示出画面秩序、节奏、韵致、和谐的经营匠心。可以说,他是“借景”体道、表意、传情的,正如他对我说的:’我对这些地方熟悉,表达主观意图顺手。如果江南水乡、张家界用起来顺手,我也会用的。’这些作品反映了韩敬伟运用笔、墨、色纯熟地塑造各种形象的能力,画起来已得心应手,同时他又能超越真实物理空间和物象形质的约束,因心造境,运用视觉形式语言表达主观意图,具备了化实景为意境的本事,接近美学家宗白华所说的:’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为虚境,创形象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的最高旨趣,因此我说韩敬伟的山水画创作已经进入成功的艺术境界。

责任编辑:果然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