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张掖位置图
绸博物馆近日陆续邀请荣新江等十余位相关领域专家开讲,就特展14个单元的每一单元做深入解读。
河西走廊概述
汉代建国之初最大的外患就是匈奴,汉武帝时期国力强大,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取得胜利,并设立“河西四郡”,即武威、酒泉、张掖、敦煌,以利汉朝“断匈奴右臂“的战略,巩固西北边防,加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管理。今天这四地的名称仍与汉代一致。敦煌地区主要位于党河流域;张掖位于黑河流域(额济纳河)上游,武威位于石羊河流域,这些内陆河皆发源于祁连山,再往北注入沙漠中。流域内形成的绿洲为发展农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河西走廊因地处黄河以西而得名,祁连山以北属内陆河流域,干旱少雨。河西地区石器时代文化是外来文化迁移而来,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已经对武威一带的新石器文化有了影响。后来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在河西走廊东部地区都有扩张,比如武威的皇娘娘台的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玉器,也有一些青铜器。到青铜时代,河西走廊以张掖为界,出现了两种有差异的文化类型。张掖以西受到新疆地区文化影响,有“四坝文化”;张掖以东受到来自北方的文化影响,有“沙井文化”。青铜时代生活在河西的少数民族有匈奴、羌、月氏等,他们与青藏高原地区、天山南北地区、六盘山区域的古代部族有交往和联系。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河西走廊发现了时间上属于中国青铜时代早期的铜矿、冶铜遗址、玉矿和玉器制作作坊。充分说明河西走廊地区在中国文明早期进程中已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秦代已经与河西地区民族和部族发生了关系,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马家塬墓葬出土的有浮雕虎噬羊和格里芬图案的金饰牌、大量的马、大角羊、虎形金饰片,以及武士射箭的金饰片、胡人头金扣、琉璃杯等是欧亚内陆草原地区与秦交流的重要物证,我们认为,这个交流是通过河西走廊这一要害区域实现的。
汉朝将现在的东北至燕山北部,沿着内蒙到甘肃地区称做“北边”。《汉书》记载,北边地区有13个牧师苑是朝廷的养马机构。这十三牧师苑里,有两个规模比较大的位于河西走廊,一个是敦煌苑,一个是骊靬苑。我们认为,敦煌苑,很可能位于敦煌以西的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的草场地带;骊靬苑大约是现在的山丹军马场,至今还保留着,它曾经是亚洲最大的军马场。张掖位于武威的西边,汉代时在武威也设小张掖县,雷台墓就位于此处。
雷台张君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金羊乡新鲜村内有一座长106、宽60、高8.5米,面积12.4万平方米的长方形夯土台,其上坐落雷台观,后殿供奉雷祖神像。1969年,这里发现一座出土了许多珍贵的有特色文物的汉代洞室墓葬,称为雷台汉墓。雷台墓出土了大量文物,我们从出土铜马上所刻铭文“守张掖长张君”,以及四枚龟钮银印上的将军字样判断,墓主是东汉晚期至十六国时期的张姓的在武威驻守有一定权势的将军,他曾任河西四郡之首武威郡郡首兼张掖长,因为没有名称,所以称为张“君”,君是汉代对人的尊称,这在河西汉简中有大量记载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