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寄情“三友”抒胸臆——娄国良艺术赏析(图)

寄情“三友”抒胸臆——娄国良艺术赏析(图)

2011-12-26 08:39 文章来源:美术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娄国良三友图

娄国良先生从事山水、花鸟画创作已经40余年。在我的印象中,“岁寒三友”是他最为心仪和最得心应手的创作题材。

曾经问他:何以这般喜爱画“岁寒三友”?他告诉我两个原因:一者,自己从小生活在浙江四明山麓的农村地区,周边满是松、竹、梅,渐渐地,它们就成为自己的临摹和创作对象;二者,这生长在天地之间,吸大地之灵气,受日月之精华,生就丹心铁骨、孤傲不群,抗严寒傲冰雪,永不低头,并孕育一片生机,把美丽带给人间的“三友”,其精神魅力令人倾慕。

是的,从宋代开始,中国画里的花草树木,在讲究其形态之外,也多具有象征的意义。松、竹、梅,因为能耐寒,所以很早就在文学、艺术中得到人们的青睐与赞赏,娄国良先生也不例外。最近,他寄给我一幅《三友图》,让我大吃一惊。无论其整体构图抑或细节处理,无论立意境界抑或语言表达,都让人感到他没有固步自封、抱残守缺,而是深得传统山水、花鸟画的个中三昧,包括用笔、运墨、色彩、透视与构成等等,真可谓“写心中之意,表万物之境。造型严谨而不失空灵,法在其中又不失之于度”, 使得作品的境象浑厚而深邃,充满着繁盛的生生不息的气象,从而拓宽了一些令人欣慰的新的审美内涵。

 

是啊,细细观瞻,《三友图》亦工亦写,作品中凸显出“三友”之首松的位置,松树主干被构画得挺拔硬朗、矫健壮美,可见运笔时其苍劲的力度,而树形、树节、树枝的有机配合,更画出其浑圆脱俗、无畏无惧的风采。居后而立的竹、梅、石,亦自是各尽风姿,浑然一体。尤其是用亦浓亦淡的笔墨画出的竹叶、设色圈勾后显示为百花的花瓣以及斧劈皴画的叠石,与劲挺的松树聚合一起,虽画法有异,但笔墨清新,充满韵味,终将“岁寒三友”的寓意表现得淋漓尽致,是一幅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

我知道,这画中不仅蕴含了他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敬仰,对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的爱戴,也暗寓了他要以“岁寒三友”的高尚情操与精神毅力来激励自我的决心。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要知道,为了画好“岁寒三友”,他不仅多次回老家访松看竹,而且还成了天台国清寺赏梅、杭州孤山问梅、余杭超山听梅的常客。与此同时,结合多年收藏,他常去大型拍卖会现场或大收藏家们的家里,读真迹、集资料,醉心研究张大千、陈半丁、吴徵、余绍宋、张石园等名家、大师笔下“岁寒三友”那厚重独到的技法。退休以后的他,更是举家搬迁至杭州滨江区,不为别的,只是为了与中国美院的教授们靠得更近些,走得更近点。这些年来,他先后得到了吴山明、朱关田、孔仲起、徐银森等书画名师、大家的指导和点拨。难怪,这几年来,娄国良先生的画技可谓骐骥一跃,别开生面。

说到绘画创新,娄国良先生作了这样的一个生动比喻:“传统的那根藤已经很老,每根枝干都积贮着岁月,每个葫芦里都装满故事。我要将葫芦做成瓢,用瓢盛来水,用水滋润种子……”质沿古意,文变今情,如何在继承与创新中以自己彰显个性的艺术创造求得与当代人审美趣味的协调,这是画家不可回避的一个话题,也应该成为他们的一种执着追求。我相信,这“用水滋润”的“种子”,一定会是他“把自己所有奔放的情绪、生活的强烈情感,包括笔墨,完全理解了之后,慢慢化为自己内心的东西,收敛之后再放出来”(王明明语)的被创新被升华了的艺术。

这是必须的,更是可以期待的。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