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关于美术评价体系的两点看法

关于美术评价体系的两点看法

2011-12-28 10:11 文章来源:新浪网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第一,评价体系的客观性。

建立评价体系,特别是进行学术评价时,总难免涉及主观性与客观性问题。这里,我主要谈评价体系的客观性。在进行学术评价时最常出现的是两个客观的评判标准:一个是考辨其创新性,另一个就是考量其影响因子。

对于美术创作来说,创新性也很好理解,就是在原有研究基础上是否有所突破?或者说在别人(或前人)的图式上有所变异,具有一种“新”的品质。这个“新”的品质当中就包含有对“高”品质的评断。对“新”的评价相对比较容易看到,有一个可以衡量(或参照)的东西,它关涉到艺术的个性问题,也可以说这一标准在促进个性化的发展,在张扬个人主义的艺术观。对“高”的评价却比较难把握,会涉及到很多的问题,会关注到文化的积淀与修养,比较容易滑入历史主义的文化视野中去。在目前市场经济环境中,“创新性”的评价标准容易片面,容易“趋时”、“尚新”,同时也促使当代批评软化与矮化,难以坚持其学术评价的标准。可是,我们能否通过国家的权力方式进行干预?用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加以引导?我想,不管是市场的介入,还是政治的介入,在介入过程中,艺术或学术自身又到哪里去了?它还有位置么?这不是说我还纠结于本质主义的思绪里,而是在面对这些事情时,我们要考虑它的负面作用。比如说现在市场很乱,政治的主流话语介入的时候,可能在某些方面会有一种调整,但代价是什么?

然后,便是影响因子问题。“影响因子”是一个很重要的评价指标,其测评点有两项,即“自引率”和“他引率”。其“自引率”高,评价就低,那是负面的指标,而“他引率”高,就是你的文章被别人大量引用,学术影响大,评价就高。在现当代中国美术创作中,“自引率”是相当高的。一方面表现为风格定位与重复性的制作,另一方面表现为自我宣传,为自己设定评价指标。这种“自引”现象不仅进入市场,也渗透在体制中,甚至在权力体制运作下影响当代美术话语的生产。“自引”问题是复杂的,而“他引”是十分有限的,不少还是依靠“自引”来带动,这与现在中国艺术市场的状况也有关系。应该说,“模仿秀”是“他引”现象,但对于创作主体而言,还有一个“引他”的问题。在学术上,引用他人的成果不仅要出注,而且在引用字数上也有所限制。但在艺术创作中,学习、模仿是正常的,也无法加以量化评判。特别在中国画系统,笔法、手法及风格的承袭都是正常,而在当代的艺术评价体系中遭到质疑也是必然的。

第二,评价体系的普适性与特殊性。

普适性不是普世性,与特殊性相关,或者说,其不过将某一局部的特殊的地方性知识推广开来。所以,“特殊”是前提,先具有特殊性,而后又具有颠覆性,才能成为具有普适性的知识。我们现在提“中国标准”,实际就是在民族国家意识下争取话语权的问题,或者说,是针对目前全球化中的美国标准,但利弊如何?是否可行性?比如全球化,其历程较长,是17世纪以来欧洲文化的全球性扩张。而全球化中奉行美国标准的时间会短些,在二十世纪,两者都和他们的政治、经济、军事的整体扩张联系在一起。现在,我们强调中国标准有没有一种“中国化”的意图?当然,我们可以理解这只是我们抗拒外来文化的“入侵”手段与策略而已,是在当代世界文化多元化格局中一种文化的自觉行为,还是地区性的文化策略。但“走出去”呢?如何走出去?我们的文化是否具有扩张性?或具备一种颠覆力?它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具体而言,在中国画创作领域,我们所强调的“当代标准”建立在什么理论形态上?在油画创作领域,我们要明确中国油画的当代历史地位,其评判的标准又是什么?

所以,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我们能做到的,只是在全球化的视野中回过头看清自己,知道我是谁,即强调自我,在个人主义的立场上面去实现其艺术主张。不少问题先放在个体方面去消化。

个体的流动性很强,文化联系也很广泛。所谓的“走出去”,应先给艺术家打开大门,让艺术家大量地走向世界。欧洲文化的全球化,就是一个“走出去”的过程,艺术家随探险队走出去了,艺术家观察世界和表达对象的近代方式(即写实表现体系)也随着他们近现代的科学技术传播到世界各地。我们应该看到传播背后的那个价值观,正是一种新的文化价值观使他们的文化传播发生效力,近代的思想启蒙运动推动了科学技术的传播,也推动了欧洲文化全球化的进程,那是一个系统,能够互动的文化系统。那么,中国现当代美术“走出去”依靠什么?什么类型什么性质的文化能够成为我们走出去的推动力?其价值观的基础是什么?我们谈政府行为,谈传播渠道,但我们先要知道我们文化传播的内动力,我们要考虑我们文化的系统性问题。中国当代艺术有没有核心的价值观?有没有可能具备核心的价值观?我们有没有让自己成为文化帝国的可能?传播的目的是什么?是颠覆其他文化?也许这些都会成为我们目前研究的问题。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