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以禅入画 适意自然(图)

以禅入画 适意自然(图)

2012-01-09 09:20 文章来源:美术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陈琳滨明招山寺图

在无有堂主陈琳滨先生创作的诸多山水画佳作中,《明招山寺图》有着特殊的意境:寒山寂寥,古树浓荫,禅房幽邃,佛陀澄心。在这件立轴中,琳滨先生以其松秀蕴藉之笔墨,营造出家乡武义县城东3公里处的明招山上的惠安古寺(俗称明招寺)寂静幽深的氛围。作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建寺1600年的明招寺是浙江省境内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保存完好的大殿是江南保留至今屈指可数的元朝经典古建。更为重要的,自东晋“竹林七贤”之一阮籍的曾孙阮孚弃官隐居于明招山,最终舍宅建寺,明招古寺一直与佛教、与文化结缘,特别是南宋时期,理学大家婺州吕祖谦几度隐居明招山,开坛授学,应者影从。作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吕祖谦虽然44岁即英年早逝,却以自己的人品与学术,成为浙东婺学的创始人,开创了浙东史学“明招文化”,被学界誉为理学三派之一。清代学者全祖望在校补《宋元学案》的过程中,曾指出:“宋乾、淳以后,学派分而为三:朱学也,吕学也,陆学也。三家同时,皆不甚合。朱学以格物致知,陆学以明心,吕学则兼取其长,而复以中原文献之统润色之。门庭径路虽别,要其归宿于圣人则一也。”可见吕祖谦的学术地位。全祖望还说:“小东莱(即吕祖谦)之学,平心易气,不欲逞口舌以与诸公角,大约在陶铸同类以渐纪其偏,宰相之量也。”对其推崇备至。

 

对于琳滨先生而言,吕祖谦先生讲学于明招山的盛况,以及朱熹和永康学派的陈亮、永嘉学派的叶适等大儒先后来明招山交流、讲学的盛事,早已是远逝的记忆,但明招文化的基因却抹之不去地铭刻在他的头脑中。明招古寺不仅仅是他肉身常常隐居、修行之所,更是他心灵栖止、膜拜之地。作为明招文化在新时代的承继者,他努力践履,期许在传统文化的研习修炼中探骊得珠,有所修为。

浸溺于传统文化中的琳滨先生深知学海的浩瀚,作为一名画家,琳滨先生不停地探求与追索,努力突破和超越自我。他专注于临摹、写生、创作的交替循环,沉溺于文史、美学典籍阅读的快乐,注重画史画论的学习研究,拓宽人文视野,在广收博取中,领悟传统精神,体会古贤妙迹,感受自然奥义,艺术水准稳步上升。从琳滨先生近来的一系列作品中,不难感知他对中国画传统的着力,他大量临摹、吸收传统山水画的章法、笔法、墨法,吸收和借鉴传统绘画的内涵与境界。在他独立、纯粹、艰辛的学术探求和身体力行的创作实践中,琳滨先生把中国画作为一门哲学,把水墨当成道,在体验中咀嚼经典,在山水中净化心灵。他以古人为师,以造化为师,并付诸行动,以古人的法度体悟自然法则,通过对自然景物进行审美观照和把握,体悟宇宙天地的造化生机,把客观之自然化为胸中之自然,精进笔墨,丘壑内营。

琳滨先生的作品之所以能渐入佳境,在意境、意象、传情的探索上令人耳目一新,还缘于他的佛心禅性。在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禅宗哲学与道家思想的影响,琳滨先生深明此理,他一边习画一边研究佛学,时常寄居禅房僧寺,喜与高僧大德作槛外之游,修习佛学,体悟至道,以求感悟人生真谛。琳滨先生作画并不是简单地描绘自然,也不是单纯地表达自己的观念,而是借画作传达自己对宇宙人生的理解。真善美的佛学理念融入他的创作之中,形成了禅意风格,这也为他艺术思想的成熟奠定了基础。读琳滨先生的山水画,每每能体会到一种禅境,这是一种用心体悟若有所感,用言语又很难清楚表达的似有似无的况味。在这种禅境中,观者的心灵能得到一种放松、一种愉悦,于平淡处体会到生命的空灵与真气。绘画创作是画家性情的表露,从作品中可以透视出画家的个性心理。画家心绪的渗入,使画家的一笔一画、一山一石都成为画家的自我表现。画家心胸是否清净洒脱,可从其画境中得以检验。琳滨先生的山水画既有传统,又不乏新意,又能将禅意融入其中,因而在欣赏他的作品时,会让人不自觉地进入他的思想世界,给人一种如沐清风的悠然舒适。

“画分十三科,山水打头”。山水画之所以异军突起,成为中国古代文人最乐于运用的绘画种类,缘于其内涵的丰富深邃。现代社会的情境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变迁,而不变的是心灵需要安居之所,情怀需要栖息之地。浮躁、喧嚣的现代社会,更需要一方静谧澄清的香格里拉。或许,在品读琳滨先生的画作中,你能找到一席现实生活中无法享受到的静美境界,寻觅到现代人心灵深处的追寻方向,找到一处精神寄托的家园。

古哲有言“为一能而称其能,为一善而称其善”,琳滨先生在中国山水画领域已走上正途,倾注了深情,寄托了理想与希望。我衷心地期待和相信,不断进取的琳滨先生会有更多的佳作问世。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