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富比、嘉德、保利、翰海、匡时、西泠等秋拍的结束,标志着2011年秋拍已逐渐落幕。而拍卖市场监测的结果显示:受经济环境的影响,艺术品市场总体略有下滑,相对2011年春拍而言更为理智。其中,嘉德的秋拍成交额仅为38.58亿元人民币,相对其2011年春拍的成绩减少10多亿元。纵观2011年秋拍,自香港苏富比秋拍开始,不少拍卖行的成交额与成交率双双回落。人们更多地看到,“观望的多了,出手的少了。” “很多拍品估价开始调低。”
在北京的严冬来临之际,人们越来越在纠结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走势。特别是面对说不清是喜是忧的拍卖结果,这种纠结的情绪,似乎非但没有消解反而更加浓厚。在艺术品市场发展到今天,人们的确太渴望需要了解与认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内在规律了。基于此,在中国艺术品市场行将走完2011年之际,我们愿意将一些分析与研究成果与大家共享。首先是如何概要地分析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拍卖市场?我们认为,对当下的拍卖市场,可简要地概括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掐尖催生天价,强者恒强;
2.惜售拉升预期,预期提高价格,制造了流拍;
3.不稳定的气氛增加了风险预期,加剧对书画传统版块的聚焦;
4.避险与价值发现催生理性,使热点多元化发展;
5.充分化的看点之一就是区域拍卖市场增长迅速;
6.信心游动影响了新进场资金与人气的攀升;
7.市场分化与聚合在加剧,并且是以分化为主导。
2011年年初,我们预计的2011年拍卖总成交总额首先是要站在700亿这个平台上,就目前看来已经是毫无悬念。当然我们可以不去更多地关注是如何站上去的,站上去的姿态又是如何。其次,去年初我们预计全面的拍卖总成交额会冲击1000亿的大关,从目前来看,也几乎已成事实。可能有人会问几家大的拍卖公司的表现似乎都比春拍要弱一些,冲击1000亿还会实现吗?我们讲,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更为现实的状况是拍卖业的格局大势是分化:拍卖企业越来越多、拍卖的场次越来越多、热点越来越分化,区域格局也在向多元发展,地方拍卖业成长迅速,这个大势足以弥补几个大的拍卖公司表现弱化的这一市场缺憾。所以我们讲,2011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总成交额冲击1000亿的前景已变得越来越现实与乐观。
其实2011年秋拍的基本状况虽然复杂,但不是无规律可循,总的来讲,它是由以下几对相互作用的力量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最为主要的有:
一是艺术品市场惯性与市场动力的交互作用。我们常讲,2011年秋拍市场的规模还会保持一个相对高位的体量,虽然拍场的增速在放慢,但在市场惯性的拉升下,市场的成交规模不会少于2011年春拍。同时推动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动力始终未发生逆转,这个时候,需要我们更为深入与系统地认识与分析市场增速放缓与市场动力交互作用对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影响。
二是艺术品拍卖市场掐尖与惜售的博弈。2011年秋拍市场上,掐尖依然是艺术品资本的主导行为,但惜售则表现出了一种新的趋向。除了好的艺术品不轻易露面以外,对面世的艺术品市场的价格期望值提升过快,这是另一种惜售表现。特别是,对那些并未达到顶级艺术品的价位的过高预期,可以说是造成2011年高价艺术品成交率降低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三是艺术品拍卖市场投机与价值投资的相互博弈。投机资本始终面临一个退出风险管理的问题,快进快出是其运作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价值投资需要的是一个价值评判标准的建立,需要的是一个市场培育的过程。随着这两种运作手段形成了高位“快退出”与价格标准建立的“过程感”的较量,使得艺术品拍卖市场表现有了更多复杂的背景与机制。
当然,再多的现象,都将依赖于市场资金的流量及流向,事实上,矛盾的产生无不是艺术品市场资金的流入及流出出现了新的态势:那就是规模化资金的流入需要一个“消化—流出—再流入”的一个运动过程。正可谓是,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投机资本要成为艺术品资本,的确需要有一个洗礼的过程。当然,这一个过程的长短与所经历的波动幅度的大小,更多地是取决于大环境与市场风险的可管理程度。从目前来看,这两个方面可能都会面临一些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的存在使得市场信心受到影响,这也是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面临多元化发展的市场的重要底层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