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展览 > 上海美术馆“解冻”馆藏当代艺术

上海美术馆“解冻”馆藏当代艺术

2012-02-01 09:33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从元旦前到2月8日,上海美术馆以“解冻”为名,为观众呈现该馆收藏的1985年至2010年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

中国当代艺术经历了从“地下”到“地上”,从输入到输出,从实践到实验的30年摸索与革新的过程。这期间,无论是个体艺术家追求自由与独立的观念,还是艺术界转向关注全球化文化格局的集体努力,中国当代艺术都已身在国际文化命题的前沿,与当下多元化的艺术语境同呼吸、共命运。“解冻”展览是从创作主体对于“中国”特质与文化主体的认识与阐释的角度出发,进行的分析、提点与归类。

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艺术界普遍寻求艺术形式与创作语言自我突破的过程中,一批中青年艺术家开始尝试使用各种西方现代主义以来的哲学理念与思维方式指导自己的艺术创作。他们以一种新的视角拾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片断,接续了被政治主导的主题性中断的文化关怀倾向。这开始了重构文化意义上的“中国”表述的历程,是前卫艺术宏大叙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90年代,一批崭露头角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开始了在海外跨文化语境中的“文化游牧”生涯,他们在国际化的文化情境中感受到了本体缺席的“中国想象”,并顺理成章地承担起在国际范畴的当代艺术视野中,代表“中国当代艺术”的角色。他们虽然获得了某种意义上的“国际身份”,但在进入西方情境的过程中,对于“中国”的文化身份的强调与认同成为一种共性的选择。而这种倾向及其带来的国际化成果反过来影响了一个时期的中国本土当代艺术创作,从而形成一种共性的文化景观。

进入21世纪,国际交流的日趋频繁与互联网等虚拟技术手段的广泛运用,为年轻的中国当代艺术家的成长与创作带来了一个更具有通约性的文化背景。同时,过于强调差异性的文化符号的挪用与泛滥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使得艺术家在创作中开始反思一种针对具体文化背景所表现出来的“自我异化”所蕴含的后殖民主义的危机。于是,过度的“中国式叙事”在引发审美疲劳的同时开始逐渐为一种更开放的叙事方式与文化视角所取代。

中国当代艺术30年,不仅在积极构建一个立体、全面而富有“中国”意味的文化想象,而且不断地找寻着与西方创作形式和文化体系更具有通约性的方式与方法,实现在规则对接基础上的文化交流,并逐步创造着更多的“自我言说”与“中国视觉”。

此次展出上海美术馆历年收藏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展览分三部分来呈现:

第一部分以“自省/重构”为题,展示20世纪8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风貌。当时一批中青年艺术家更多地使用当代艺术的方法对中国元素进行重新阐释与解读,在借鉴一种中国式的表现语言的同时,往往蕴含着自省的文化立场。

第二部分主题为“观念/强化”,呈现出20世纪90年代的艺术创作,更多地表现为以一种熟练的观念艺术的表现手法与综合性的艺术语言来强调中国文化与中国特质的当代表述。

第三部分则以“自我/解构”为主题,表现出21世纪后,中国当代艺术创作更多的立足于当下本土的文化情境,而不再刻意强调观念化的文化差异。这一类型的作品第一感觉中国意味有所减弱,材料选用与作品形态上不再具有一目了然的“东方性”,但是在作品气质上却越来越显示出中国本土的文化特质与更为积极的“中国视觉”创造。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