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梁林故居”被拆一事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其是否为“不可移动文物”的说法也受到质疑。目前,在东城区文委的官方网站上显示,早在去年3月,东城区文委就已明确向华润置地股份有限公司发出通知,要求其做好梁思成、林徽因故居的保护。在这份通知中,东城区文委明确界定了梁林故居——北总布胡同12、24、26号院,实施原址保护修缮。
陆伯鸿故居
陆伯鸿是我国清末明初的知名企业家,第一批进入上海法租界公董局(法租界市政当局)的5名华人董事之一。据史料记载,陆伯鸿旧居由三幢楼房和两个院子组成。北楼建于1910年,为3层砖木结构,清水砖墙采用的是清朝传统的建筑工艺,但整体结构却是西式风格。另一幢建筑则是20世纪30年代最时髦的美式风格,整体造型简洁流畅。
傅雷故居
著名翻译家傅雷的故居,房屋原本呈“回”字形设计,有31间房间,占地近9,000呎,但现时已被村民私自拆除14间,盖起新楼房,其余17间也已破烂不堪。
曹雪芹故居
2000年,为了拓宽广渠门大街,曹雪芹故居“蒜市口十七间半”(广渠门内大街207号院)数天之内成了一片废墟,后在原址不远处重建;
梅兰芳故居
2003年,梅兰芳故居“无量大人胡同5号”(后来的红星胡同5号)被拆除。该院落曾有数千国际友人造访,包括瑞典王储古斯塔夫六世夫妇;
鲁迅故居
2005年,鲁迅、周作人曾居住的西城区赵登禹路的八道湾后院及书房被拆除,鲁迅在此写出了《故乡》、《阿Q正传》等不朽名作;
沈从文故居
沈从文曾经寓居的北京东堂子胡同51号被拆,沈从文在此处完成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辜鸿铭故居
上世纪80年代,辜鸿铭的寓所变成了王府井旅馆;
李鸿章祠堂
1991年,李鸿章祠堂成为东城区档案局;1998年,明代严嵩的别墅被拆。之后的十年,名人故居依然未得到北京这个城市的尊重,拆迁一直处于进行时。
赵紫宸故居
2000年10月26日,位于美术馆后街22号的赵紫宸故居被拆,赵紫宸为知名的基督教领袖。这座1000多平方米的四合院,曾被中国最权威的文物、文化专家侯仁之、吴良镛、罗哲文、郑孝燮、舒乙等称为“集建筑、人文和文物价值于一身”、“有巨大价值”,但最终仍未避免厄运。
林白水故居
2002年,位于宣武区棉花头条1号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林白水故居被推土机铲平。一位在现场的大妈说:“除了挂了一块牌子以外,根本看不出是文保单位。”林白水为民国时期著名报人,1926年被军阀张宗昌杀害。
叶嘉莹故居
2003年,察院胡同23号,著名诗词学者叶嘉莹家族私宅被推土机铲平,叶家的四合院已有200多年历史。胡同保卫者华新民曾致信叶嘉莹,描述拆迁时的场景:“那张着大口的锋利的铲斗,把一堵堵的墙抓起来,又摔到地上。还有高大的红门,被撞飞到半空。还有邻院那棵粗壮的核桃树,喀嚓喀嚓地响着,撅折了。只半天的工夫,那里就只剩下一地的碎砖。”
齐如山故居
2004年,东城区西裱褙胡同31号戏剧理论家齐如山的故居被拆。除了对北京有特殊意义的于谦祠外,西裱褙胡同的建筑大部分被拆除,其中包括西裱褙胡同36号的何其芳故居。
张恨水故居
2004年11月,砖塔胡同95号张恨水故居被拆,成为高楼的施工现场。张恨水1955年搬入该处居住,直至去世。
唐绍仪故居
2006年,前民国总理唐绍仪故居麻线胡同3号院被拆,该院名为“意园”。被拆时,3号院墙上的“北京市东城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合院”的牌子被一张报纸遮盖住,其后,这块牌子竟被从墙上撬了下来。麻线胡同3号院建筑风格独特,有中西合璧之风。据《北京地名典》记载,“宅内有太湖石砌门洞,两边大青石条有对联,为乾隆御笔,是圆明园遗物”。
奚啸伯故居
2007年,北京宣南古城区的名人故居在拆建中大量消亡。平坦胡同内,京剧“后四大须生”奚啸伯的故居被拆除一空;
张君秋故居
后兵马街北侧,京剧“四小名旦”张君秋的故居被夷为平地。此外,荀慧生故居、明代谢枋得祠等先后被拆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