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展区,左为《愚公移山图》,右边为《九方皋图》(天津博物馆藏)之一
展品中徐悲鸿于1931年创作的纵149厘米、横375厘米的《九方皋图》(后期展出),张大千于1947年创作的纵164厘米、横320厘米的《泼墨荷花图》通景屏,潘天寿于1962年创作的纵150.8厘米、横395.6厘米的《记写雁荡山花图》等,在展厅中全画幅呈现,让观众饱览展品细节。
其中《九方皋图》将在第二期展出,这也是徐悲鸿创作多次的题材。1928年11月15日,徐悲鸿应北平大学校长李石曾之聘,任职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然而,1929初,接二连三的风潮逼迫徐悲鸿不得不作出辞职的决定,结束了他为期三个月的院长生涯,回到南京。此后,至 1931 年冬,4 年间,徐悲鸿曾经七次画“九方皋”题材,而第七稿就成为他艺术生涯的第一件国画代表作。
在徐悲鸿纪念馆所藏的第七稿《九方皋图》上,徐悲鸿作如是题款:“辛未初冬第七次写此,并纪念廉南湖先生,感喟无极。悲鸿时授徒中央大学,居丹凤街。”其中廉南湖先生为廉泉,是徐悲鸿早年所遇的“伯乐”之一。廉泉给予徐悲鸿帮助的细节,目前尚不得而知,但可知的是,徐“九方皋”概念的由来,与廉南湖密切相关。廉泉现存诗文集中,有《徐悲鸿为卢使君画马》四首可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