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模式创新的市场影响
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正在推动艺术品交易制度及其体系由传统形态不断向新型形态转变。特别是在需求的拉动下,市场规模拓展与结构的生发,使得艺术金融及其产业崛起,金融服务、艺术品及其资源资产化,已经成为艺术品市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在艺术品市场发展快速的中国,其业态创新最为多样。
大数据、人工智能、AI等技术融合发展使得更多客户可实现远程体验和购买,而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也越来越影响着艺术家的创作与视野。可以说,技术通过怎样的途径影响艺术发展,艺术市场是衡量未来发展走势的一个重要矢量;在何处交易、以何种手段交易成为了艺术品全球化的重要衡量指标。随着社交媒体、在线销售、电子货币、区块链等诸多技术不断发展,艺术品交易在技术手段上达到全球化已经实现。但技术到底为艺术提供了何种支持?“艺术是一种形象,我们要找到一些新的方法来审视作品。全球化的含义就是缩短人和人之间的距离,让艺术与我们更近,并且我们可以利用技术帮助我们达到艺术的全球化。”瑞士苏黎世大学艺术市场研究所主任尼古拉斯·盖里说。
新的模式是否能带来艺术品交易的新增长?马学东表示存疑。他认为,作为艺术市场的三个主要部分,画廊行业正呈现出两极分化,超级画廊寡头化、垄断化,中小画廊正在想方设法探索新的生存模式;拍卖行业逐渐私有化、全产业链化、整合化、交叉化和集团化发展;博览会逐渐形成洲际连锁化和特色化。通过对高古轩、白立方、卓纳、贝浩登、豪斯·沃斯等“超级画廊”近年的数据进行分析,马学东提出,技术的变革使得这些强者变得更强,超级画廊对艺术资源的垄断已经造成了对画廊行业整体生态的破坏,这对于整个艺术市场的平衡而言并非益事。“艺术市场的生态正在变得越来越不稳定,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来维持艺术品市场生态的健康。收藏者收藏的本质还是艺术家或人类自身的创造性,能否有不断的创造性被创造出来才会激发需求,有新的需求才是市场增长更为本质的动力。”马学东说。
民营美术馆的潜在影响
我们在谈论艺术品市场时,很多时候会忽视艺术市场历史在艺术市场学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但当我们以历史的眼光看待艺术市场的发展时,不难发现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艺术品市场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围绕艺术市场与艺术商业展开的话题,也从不仅限于艺术与审美本身。在全球化、信息化浪潮的带动下,在越来越重视大众美育的今天,审美如何推动市场、艺术如何在社会中体现价值也应该引起人们的思考。这其中,美术馆对艺术品市场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作为艺术产业中的非营利性机构,美术馆对这一营利性生态系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美术馆对于艺术标准的影响直接建设了公众审美意识和认识,影响着消费品的胜汰标准,从而决定了工业生产的方向、频率和质量,成为工业发展尤其是文化艺术产业的推动力。”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说,美术馆通过对其自身学术系统和品牌形象的建设,对整个艺术产业链中各个节点价值的构建、生发和关联,有着全方面、多层次的影响。
相较于公立美术馆而言,一般由企业、财团或私人藏家建立的民营美术馆与市场结合得更加紧密。在过去的几年中,意大利米兰语言和传播自由大学艺术市场管理执行主任艾丽西娅·佐罗妮一直聚焦于全球具有国际影响力、对公众开放的、建立者在世的私人艺术博物馆。她想搞明白是什么促使艺术收藏者建立私人博物馆,私人博物馆如何通过收购和展览来确定自己在本土和全球文化领域的地位,私人博物馆对艺术市场和公共博物馆有哪些影响。在着重关注和研究了欧洲、美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私人博物馆的兴起后,她认为私人博物馆近年来之所以兴起,一是由于公共博物馆有相当数量的作品在很多情况下难以被观众看到,私人藏家虽然有与公共博物馆达成协议的愿望,但往往很难真正形成合作;二是藏家希望保护他们的无形资产,进行文化传承;三是藏家想让自己的文化品位与公共博物馆形成区分,并使其审美观在大众中形成一定影响力。
民营美术馆通常与高净值人群有很大关联,且往往与艺术家的私人关系非常好,某种程度上民营美术馆的拥有者能反作用于市场、引导市场的审美趣味,从而鼓励艺术创作的创新。民营美术馆在中国的发展亦非常迅速,尤其在过的去15年中,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美术馆的建设者不再局限于幕后角色,而是积极投入到生产之中。民营美术馆相较于公共博物馆、美术馆而言,具有更大的独立性,他们在市场的行动趋向也更令人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