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认为要对始终坚守海岛的祖先感恩,帮助生活在岛上的人重新找回自豪,并以此为基础再造海岛的未来。”濑户内海艺术节策展人北川富朗曾这样说到发起这个艺术节的初心。在他看来,这个艺术节始终应该是为当地人举办的,“我想看到老爷爷、老奶奶的笑脸”。确实,生活在这里的岛民很少被艺术节所打搅,反而因为对三年一次的艺术节有所期待,会在这1000个日日夜夜中以参与者的身份为下一届艺术节准备些什么,可以说正是以艺术之名幸福生存着。如今在中国,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参与到“美丽乡村”的建设中,而如何以一种公共艺术的方式使乡土文化获得新生和重构,值得我们深思。我想这一切都必须源自对乡土的一种敬意,就如濑户内海艺术节对大海的敬意,对自然葆有敬畏之心,对土生土长的乡土怀有敬意,才会在这片土地上催生出独有的艺术,也会让更多的人以艺术之名幸福生存。
相关链接
全球各地艺术带来了这些蝶变
◆一个文献展激活险因战火而尽毁的德国小城
今天被誉为“展览界奥斯卡”的卡塞尔文献展,60多年前只是一次小规模展览。二战战败后,德国卷入“冷战”,艺术家们希望通过艺术来重塑东德与西德的文化认同。1955年7月15日,时值德国战败十年,德国建筑师、画家、设计师和策展人阿诺德·博德在冷战时期东西德交汇之处的卡塞尔创办了卡塞尔文献展。首届文献展的主题为“20世纪艺术:1905-1955年的绘画、造型艺术和建筑”,主要目的是让纳粹统治下被压制的重要现代艺术作品和文献重见天日。主题为“对现实的质疑——今日图像世界”的第五届,被认为是卡塞尔文献展的重要转折点,抛开传统艺术展以年代、派系或地域为策展依据,大胆引入装置、观念、行为等艺术形式,强调理论对艺术创作的影响,艺术和社会、个人的关系。自此每五年一次、每次为期100天的卡塞尔文献展,使得这个位于德国中部,人口只有25万,险因战火而尽毁的小城,成为了当代艺术的圣地。五年一次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潮,把卡塞尔从宁静带入喧闹,像是一场狂欢的盛会。文献展举行之日也成为了整个城市的节日,整个城市都弥漫着当代艺术的气息。城市的主要场馆都用作卡塞尔文献展的主要展场:弗里德利希阿鲁门博物馆、文化火车站、文献展厅、桔园宫、宾丁啤酒厂等。
◆一个艺术节使中国的黔东南古城焕发新生
我国贵州锦屏隆里古城被誉为苗侗地区的“汉文化孤岛”,保留和传承着古朴的汉族传统文化,徽派建筑在黔东南众多侗族建筑中独树一帜。自2016年起,这里开始举办隆里国际新媒体艺术节。到了第二届,为了能让作品与当地生态文化更好地紧密结合,艺术节采用艺术家驻地创作的方式,纳入了一些既有当代语境又体现地域文化,并且能长久留在隆里的作品。例如,美国艺术家Lau r a在河边建了一座弯曲的墙,墙上镶嵌了很多玻璃,这些玻璃的形状灵感来源于隆里古城路面的鹅卵石。德国艺术家Ma r t ain对古镇中春联、门神一类的形象很感兴趣,将这些中国传统符号抽象成一个个形象,分布在古城各个角落。如今每年深秋,世界各地的艺术家聚集在此,驻村酝酿创作自己的作品。隆里国际新媒体艺术节使这个黔东南古城焕发出了新芽。
◆一件互动雕塑改变了孟加拉国希莱特市的社区
今年的国际公共艺术奖评选中,有一件来自孟加拉国希莱特市的互动雕塑作品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这件作品名为《罗可雅》,以孟加拉国女性教育先驱罗可雅·侯赛因的名字命名。作品创作始于2015年,波兰的艺术家阿瑟曼受到一个艺术基金会的委托来到孟加拉,与基金会和艺术指导一同进行。他们在进入社区实地考察后,最终确定由100名该地区的村民和儿童,以及附近戒毒康复中心的病人们一起来完成这件作品。作品先由戒毒康复中心的病人们与当地的村民、孩子们组成工作坊,一起编织雕塑《罗可雅》竹制的框架,而后,艺术家邀请当地的妇女编织、缝制了大量色彩斑斓、具有民族特色的布料,再把布料搭在竹制的大框架上拼接起来,各种元素的交融碰撞赋予了“罗可雅”全新的生命。这件作品最终完成于2017年,成为桑德尼雕塑公园的焦点,也是孩子们和当地社区居民休憩、交流、玩耍的场所。对于孟加拉国而言,通过社区参与的方式共同创作一个互动雕塑非常新颖。而戒毒所的病人们也在参与中被社会重新认可,获得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