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1 背屏式造像主尊青州龙兴寺遗址窖藏出土 北齐
4、菩萨的造型
对于菩萨的演变规律,主要从头冠、服饰、体态等方面来考虑。菩萨像的头光变化基本与佛像一致,在此不再赘述。
东魏天平三年(536)之前,菩萨少有头冠,基本为束发。从纪年造像来看,至迟在东魏天平三年出现头冠,之后一直流行到北齐。
北魏永安年间之前,菩萨上身着对襟衣,下着裙,衣服厚重,几乎看不到身体曲线,体态感不强。至北魏永安二年(529)韩小华造弥勒像,菩萨上身对襟衣消失,变为坦露,外敷披帛,下身着裙。胳膊与身体的分离感趋强,服饰变得轻薄。虽然身体的高度较之前没有大的变化,但是衣服的轻薄及胳膊的分离让整体看起来变得清秀高挑,体态感比之前有了明显的变化。在东魏天平三年(536)邢长振造释迦像中,菩萨头戴高冠,胸前项圈变得繁琐,身前出现X型璎珞。虽然在青州北魏正光六年(525)贾志渊造像中,胁侍菩萨已出现X型璎珞,但这种璎珞流行始于东魏初年,一直延续到北齐时期。东魏天平三年之后菩萨样式基本无变化,唯一的不同就是菩萨多由上身坦露变为内穿僧祗支。
通过以上分析,根据背屏式造像不同部位的演变规律,可以将北朝晚期的背屏式造像细分为四个阶段(表2略):第一阶段为北魏永安年间之前、第二阶段为北魏永安年间至东魏天平前后,即北魏末年至东魏初年、第三阶段为东魏初年至东魏末年、第四阶段为北齐。
二、对七级寺出土背屏式造像的特征分析及结论
A、佛像特征:
1、主尊的肉髻为小珍珠状的螺发。珍珠状的螺发大量出现是在东魏时期,流行至北齐时期。东魏天平三年(536)之前,多以波浪纹或磨光肉髻居多。而最近的研究文章表明这种珍珠状的螺发早在北魏末就已出现,而这件造像的珍珠状螺发与青州龙兴寺遗址窖藏出土的L0139北魏末到东魏初的佛立像[9]非常相似(图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