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趣闻 > 古图纸中藏着怎样的“中国”(组图)

古图纸中藏着怎样的“中国”(组图)

2020-02-12 14:13 文章来源:文汇报 作者:  作者:王可达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传统上,中国的地图中石刻地图并不多见,而石刻城市地图更少见。南宋的吕梃、张允成和张允迪受谁的指示刻出了《平江图》?

北宋朝廷因金兵入侵南渡,最终行在临安,宋金形成南北对峙的格局。建炎四年(1130年),金兵攻占平江府城,“吴中坊市悉夷为平地”(徐大焯《烬余录》)。绍兴四年(1134年),宋室正在漫长的南渡途中,在建康、绍兴等城之后,平江成为高宗新的驻跸之地,直到绍兴七年(1137年),平江复为府治,而朝廷改都临安。

虽一度成为首都级别的天子驻地,平江城在损毁后的大规模整治却要等到绍定年间。郡守李寿朋在绍定二年(1229年)主持平江城的土木兴修,并新作“壮观视昔有加”的六十五坊和“规制视旧有加”的盘门等。《平江图》所刻正是这次整治的成果。

不得不偏安一隅的南宋人留下了不少的石刻地图作品,有《平江图》《静江府城图》这样的城市地图,也有各种版本的《华夷图》《禹迹图》,甚至历代《地理图》。失土的焦虑和天下一统的愿望令南宋亟需代代巩固天下观念的教化道具,同时也需要关于地方政绩和政权力量的政治展示。“禹贡学”、测绘方法的进展是地图绘制的理论与技术铺垫,各地府学则成为有效的施教场所。巫鸿在关于“纪念碑性”的论述中指出石头与“永恒”相连,石刻是不朽的“提醒物”与“纪念碑”。

地图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地景记录,它们由人绘制、为人服务。今人能从街巷和山川间探查古代生活的印记,也可诠索当时人常有的超出地理的寄托。

明末《坤舆万国全图》:利玛窦为中国“高定”的这份世界地图,堪称中西对话的源头

在明末较为系统传入的西学中,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所译绘的世界地图特别引人注目。就其传播与影响来说,留存至今的利玛窦世界地图,首推《坤舆万国全图》系列。

在古人的眼中,世界是怎样的?“中国”是什么?“中国”又与“世界”怎样互动呢?

宇宙观,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基本上是“天圆地方”或“天圆地平”的概念。中国古代对世界的认知则一直是中国中心论。

中国传统的“天下中国观”第一次受到挑战,是明代西学的传人。

16世纪,欧洲的海外扩张和陆上扩张第一个最明显的结果是,人类的眼界前所未有地扩大了。地理知识不再局限于一个地区、一块大陆或半球。整个地球的形状首次被了解和绘入地图。

欧洲的这些新鲜出炉的地理知识很快被传教士们带往了东方。利玛窦来到北京后,于1602年秋编绘出《坤舆万国全图》。作为汉文世界中第一次世界面貌的展示,利玛窦的世界地图是明末清初中国士人瞭望世界的第一个窗口。它给明末中国士人带来了闻所未闻的大量新的知识信息、新的绘制地图方法和地理学新词汇。

近代意义上的西方“地圆说”和地球经纬图首先是由利玛窦引入中国的。

为了让中国人更清晰地了解地圆观念,利玛窦担心椭圆投影不足以说明地球的事实,于是在世界地图上特地加绘了两个南北半球图,并画了南北二回归线,南北二极圈线。相应地把气候分为一个热带、两个温带、两个寒带。

利玛窦在《坤舆万国全图》中用中文介绍当时已探知的地球上的大陆。虽然当时他所说的“五大州”与今天的“五大洲”略有区别,但他毕竟最早把“五大洲”与“万国”概念介绍到中国,使明末士人第一次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整体面貌。

“五洲”“万国”共存于同一个地球上,这不仅仅是地理观念的革新,同时也是对“天下中国观”的一个巨大的冲击。16世纪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都把穿过幸福岛的零度经线置于地图的中央。利玛窦在将西文世界地图处理成中文本时,首先考虑到了中国读者的接受度。他稍更地图绘法,置中国于世界地图之中。

责任编辑:苒若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