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馆藏优势、深入研究馆藏特点,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课程产品;分层分众设计开发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研学课程;全面系统的开发导览手册、教育类图书、周边文创产品,进一步扩大课程影响力等等这些问题,都值得课程设计者在工作过程中深入思考。而系统化的思考与运用也同样能够保障博物馆开发出更多高品质、富有竞争力的优秀课程。
整合资源 协同多方共同发展
对许多省市级大型博物馆来说,其藏品规模和可利用的文化资源都十分丰富。面对数以万计的标本、文物,大量的研究成果,博物馆工作者究竟该从何入手进行研学课程、路线的设计开发?面对巨大的工作量和有限的人力,博物馆方面如何才能开展好相关工作?这些都是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而学校和社会力量的存在,则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很好的支持。如何整合资源、利用各方优势协同发展、实现共赢,成为未来博物馆研学能否做大做强的重要支撑。
了解学校课程需求
即2015年《关于加强文教结合、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的指导意见》之后,2016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正式拉开了中小学生博物馆研学旅行的大幕。此后在2017年,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又明确提及,中小学可以充分利用文物展览馆、历史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等积极有效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伴随着相关意见的出台,到博物馆参观学习、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育成为许多学校的需求。而这些实际需求也为博物馆课程开发、内容升级提供了更好的切入点。因此,在馆校合作过程中,积极了解学校需求对博物馆课程开发、自我完善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以湖南省博物馆《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历史课程》为例,课程设计上不只局限于现场授课、展厅导赏、互动体验等项目,还特别针对学校教学大纲推出了《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历史课程.初中卷》、《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历史课程指导用书.初中卷》、《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历史课程.高中卷》、《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历史课程指导用书.高中卷》,切实考虑满足不同类型学校的教学需求,完善课程体系。符合教学大纲的课程用书和指导用书使得博物馆学习更加体系化,内容更有针对性。在分众教学的同时,也为学校老师提供了教学指导,使其即使在面对非正规教学时也不会出现无从下手的情况,更好的联络起了博物馆展厅与学校课堂。受到业界关注的同时,也得到了学校师生的认可。在充分了解需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开发课程,不仅能使博物馆课程开发有的放矢,还能够进一步丰富、完善课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