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展览 > 静观上海博物馆中的“陌上花繁”(组图)

静观上海博物馆中的“陌上花繁”(组图)

2020-06-16 13:06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南宋朱克柔缂丝《莲塘乳鸭图》(上海博物馆藏)

至此,文人士大夫与市井百姓的生活意趣已有了诸多交叉,而另一项极重要的“共同语言”就是音乐。早自魏晋南北朝时,音乐就是江南流行的艺术之一。当时,长江下游的“吴声歌”婉约缠绵、清新自然,以《采莲曲》最为今人熟知。到了宋金时期,戏曲基本形成,市井中“瓦肆”“勾栏”兴盛,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趋于融合,出现了“宋杂剧”。与此同时,在温州诞生的南戏于临安迅速发展成熟,至元代,流行程度已可与杂剧比肩,杂剧作家也兼作“南曲戏文”。明成化以后,南戏在江南“衍化出各种新腔”,其中的昆山腔起源于江苏苏州昆山一带,主要用管乐伴奏,演唱讲究吐字收声和板眼,后来演变成昆曲,并从南方走向北方。明末徐树丕在《识小录》中说:“四方歌曲,必宗吴门”。当时,昆曲被称为“雅部”,其他戏曲被称为“花部”或“乱弹”,又由于昆曲对其他剧种影响深远,也被称为“百戏之祖”。明清两代是江南戏曲空前繁荣的时期,戏曲从业者众多,戏曲作者如林,留下《琵琶记》《香囊记》《浣纱记》《鸣凤记》《玉簪记》《西厢记》《红拂记》《长生殿》等诸多经典。同时,戏曲评点和曲论著作也蜂拥出世,如李渔的《闲情偶寄》等,上升到戏曲美学的高度,将中国古典戏曲理论推向巅峰。至晚清,“歌场舞榭,流播如新”,江南在戏曲艺术史里的中心地位无可非议。

责任编辑:苒若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