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全面免费时代将至 博物馆如何自立(图)

全面免费时代将至 博物馆如何自立(图)

2020-07-29 10:07 文章来源:经济观察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配图来自网络配图来自网络

作者:饶贤君

历史的积淀,文化的传承,厚重、庄严、肃穆,又或是“后浪”们眼中的古板、老旧、一成不变——国内的博物馆,总容易被打上类似的标签。

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国家博物馆等超级大馆热度不减,以他们为榜样,各个城市的大中小博物馆更是雨后春笋般涌现。国家文物局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已备案博物馆达到5535家,相比2010年增加超过2100家。

在政策的扶持下,博物馆正“热”起来,国家财政部于6月初发布《关于下达2020年博物馆纪念馆逐步免费开放补助资金预算的通知》明确提出,将向36个地区下发超过30.8亿元的补助资金,加速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步伐。

高额的政府补贴、归零的门票收入定格了博物馆担负的历史文化传承与教育功能,而如何通过设计建设、灵活运营,更好承担起这些功能,也成为博物馆在免费时代的最重要挑战。

非标的“不动产”

“全世界都在商业化的时候,我们的博物馆是不是也一定要商业化?这其实是值得商榷的。”博物馆策展专家毛若寒认为,很多人看到了故宫商业化成绩的辉煌,追捧着“网红馆长”单霁翔的故宫运营宝典,有时候却忽略了博物馆本身应当承担的使命和职责。

就延续时间极长的不动产主体而言,博物馆天生具有文化IP属性,天然的游客流量以及政策支撑,是运营的优质标的。在国外,得益于博物馆的文化属性,社会资本、慈善基金、政府资金都乐于出资建设,在获取收益的同时,提升城市的文化产业能级。

例如,华创证券在行业报告中称,世界知名的博物馆运营集团、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运营商古根海姆博物馆集团,通过良好的运营管理,始终保持稳健的盈利能力,甚至曾经通过毕尔巴鄂博物馆的建设开发带动了整个城市现代服务业、创意产业的兴盛,形成了“毕尔巴鄂效应”。

从实际运营角度看,国内大部分博物馆受限于国家一类公益的属性,不具备运营的基本条件。

公益一类指承担义务教育、基础性科研、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及基层的基本医疗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单位或机构,通俗而言,属于公益一类单位的博物馆需要上缴全部的门票收入,运营、建设的成本支出则全部由政府财政承担,同时,通过其他任何经营渠道产生的收益都是违规收入。

公益类机构的特殊性质有利也有弊,其弊端是近年开始受到质疑的“不够商业化”,全部门票收入上缴、无法开拓其他收益导致大部分博物馆缺乏良性的市场化激励手段,博物馆的运营单位没有发展的动力和能力,也就无法吸引到专业化的人才、团队,导致行业发展缓慢。

其优势则在于,在文化产业备受关注的当下,博物馆作为政府直接投资建设的公益一类单位,拥有相对充足的建设资金以及政策帮扶优势,而对政府拨款的单一收入依赖也意味着没有运营失败的风险,展品保全、文化继承都能完整延续。

毛若寒表示,国内各地近年重视博物馆发展,博物馆步入了快速增长期,浙江甚至在推进“县县都有博物馆”,这样的覆盖率如果实现,在国际上都罕见,也因此,浙江各地政府纷纷寻找第三方合作,以高额建设投入、大力度政策支持推动博物馆建设。

例如,毛若寒参与了展示策划与设计的龙游县博物馆,选址在当地的铁路遗址公园与灵山江之间,环境优美,位置优越,“这块土地如果卖给开发商,经济效益肯定是远高于开博物馆的,这就是地方政府愿意坚定开发文化资源做出的取舍”。

与国际同业相比,不追求商业化,却又能够发展迅猛,国内博物馆行业具备属于自己的特性,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称之为独立于博物馆业的一个“非标品”。

塑造个性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国人对文化产业的需求也在同步提升,国家文物局数据显示,2019年全年,全国博物馆举办展览2.86万个,教育活动33.46万场,全年共接待观众12.27亿人次,比2018年增加1亿多人次。

人们需要博物馆已经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人们需要什么样的博物馆?

从建筑、策展的角度来看,其实每个博物馆都是各具特色的非标准化产品。

毛若寒称,博物馆策展的魅力就在于,挖掘出城市、区域的历史文化特色,再将其生动地展现给每一位观众,“故宫、国博有他们的大而全,大馆随便拿出来一件就是镇馆之宝,但小馆就不行了,有很多时候想要展示一段不能缺位的历史和文化,却连一个实体的展品都没有。”

例如,龙游是古代姑蔑文化的重要传承地,但从博物馆策展角度,始终难以找到合适的实物展品,最终通过造型、场景、多媒体、光环境设计等方式,对姑蔑文化进行了相对立体的还原,类似这样立足科学实证的艺术加工和二次创作在国内诸多小型博物馆中被广泛运用。

一位曾在小型博物馆工作十余年的国家一级博物馆馆长表示,地方性博物馆必须要打造出自己的独特文化,要把文化故事讲生动、讲好,“博物馆就是一个大型体验式的场景,一个好的博物馆,要让人从走进去的一刻起就融入到这个场景中去,故宫有先天的宏伟庄重,那(小型博物馆)就需要花费更多的心思去设计、去创新。”

由于一类公益单位的特质,很多博物馆的员工和日常运营者,实际上对“该打造一个什么样的博物馆”这个命题并不热衷,在无市场化激励、几乎没有失败风险的博物馆工作,创新并不能为员工带来任何收益,博物馆的人气对他们的收入没有任何影响,相反,如果博物馆流量过高,反而会带来更繁琐的日常事务以及更沉重的维护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博物馆在个性塑造上的工作一部分落在了前期合作建设、策展的第三方,这些第三方有的源于传统建筑装修公司,有的则是业内人士嗅到商机后创立的新平台。

无论起源如何,在国内的博物馆行业,第三方公司的逐渐发展健全,是推动行业专业化水准提升的一大趋势,毛若寒认为,“和第三方的合作中,我们观察到有些第三方公司希望能尽最大努力做到最好,一方面是情怀,另一方面更现实一点,只有产品品质做得好,更多博物馆才会愿意合作进行设计策展,这就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在评判好坏的标准具备极强主观性的博物馆行业,为博物馆塑造个性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博物馆的专业度体现在很多常人很少关注甚至无法理解的细节之上。

例如模拟某个历史时期的人类生活环境场景时,专业的第三方公司会通过当时的花粉报告判断当时存在的植物品种,再根据城市所在区域筛选出当时适合生长的植物,最后还原出相对适宜的植被情况,对普通参观者而言,这些细节处只是匆匆掠过,但博物馆真正蕴含的历史、人文等特性,其实正隐藏在这些细节之中,而只有靠一个个精巧的细节拼凑,才能真正塑造出一个让人沉浸的个性化场景。

人们需要什么样的博物馆?

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这恰恰是博物馆最具魅力的一角,毛若寒提起了一家国外的小型博物馆,那是一家纪念二战中因刺杀纳粹军官而牺牲的烈士的博物馆,馆里为参观者设计了非常有代入感的互动体验,在那个情境中,“我和我的战友们第二天就要发动革命,箭在弦上”,此时参观者面前会出现几个选项,可以选择继续行动或是从长计议,“当我按下按钮的瞬间,血淋淋的责任感压在了肩头,随后,烈士的鲜血、磅礴的历史映入眼帘,从那以后,我会永远记得这些烈士,永远记得在这个博物馆我做出的决定”,提起那段参观互动体验,毛若寒至今仍感同身受。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