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院校 > 如何引导少儿水墨画教育(组图)

如何引导少儿水墨画教育(组图)

2020-09-07 11:17 文章来源:美术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近年来,水墨画教学在中小学蓬勃开展,但普遍存在技法上用“依样画葫芦”教法或水墨工具儿童画法,这两种教学模式,既失去传统水墨韵味也缺少儿童自有的童趣。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原委员、中国美协少儿艺委会原主任何韵兰女士,关于儿童水墨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儿童水墨画的魅力到底在哪里,我们该如何欣赏它的特殊魅力?她认为,绘画之于儿童,是一种自我发现的行为。儿童绘画最原始的艺术动机,就是直觉表现,大胆率真,因此我们会在儿童绘画“老练”的笔触中看到天真,也可能在“优雅”的墨线处理中见到稚拙,这种矛盾性正是儿童水墨画的魅力所在。因此,如何在儿童水墨画教学中正确地引导也成了对众多教师的一大挑战,我们要在局限里找自由,规范中求突破,呵护尊重儿童的独特视角与自然畅想,让他们即使在传统厚重的水墨画面前依旧能有充分发挥的自由,如引导得当,传统才能滋养天趣而不会成为束缚的程式。

孙乐语(8岁) 梦南宋

教师点评:用色艳丽,线条流畅,很有杭城风貌特色。

目前中国画教学是一直有争议的,或是将中国画看得十分玄妙,或是将其简化为简单的笔墨式样,或用西方的科学造型观来作中国画教学基础也是误区。何韵兰女士认为,其实,导向正确的少儿水墨画教育,是应该和中国画的发展与追求高度吻合的,比如说“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贵在写意”、“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等。尤其是中国画强调的“墨趣”、“意趣”与“情趣”,它们正好能与儿童画的“天趣”相碰撞与契合,这是其他画种都没有的特点。儿童美术教学中最关键的一点是尊重儿童,但她同时表示,儿童都要长大,不能一直在游戏状态,他们要开始关注世界,尊重生命和大自然,懂得感恩,学习担当。因此,我们更要重视少儿水墨画教学的探索,加强研究,为未来中国水墨画的传承开拓,作出更多的贡献。

为了更好地正确导向儿童水墨画教学,分析当前水墨教学现状,本期约请多位长期致力于儿童水墨教学一线的老师,讨论何为当代儿童水墨画的创新思维,如何将水墨画发现新的可能性成为现实,如何让孩子们在不断变化成长的过程中自由地表达自我的想法与创意。 

水墨游戏的经典性质

在今天的少儿水墨画教学中,水墨游戏的概念已经被普遍接受了。可是在具体的课堂上,会发现一些偏差。有的是完全忽略水墨画工具的特点及其规定性,放任自流,泛滥无归;有的则仍是变相传授死的教条:反复练习中锋、侧锋、直线、曲线等等,孩子们也不懂这么练了要干什么。中锋用笔,表现力强,但不是全部,要可能多的画出丰富多彩的笔痕。古人讲书法要八面出锋,画画就更多了。老师可以做几个示范启发一下:侧、逆、拖、卷……这也很好玩,打开了这个工具所蕴藏的无限可能性。老师有相当的信息量给孩子,孩子们又可无限扩展,去作探寻,所以具备充分的游戏性,玩笔玩墨,却不失传统本意,轻松愉快地让孩子认识了工具性能。

即使是水墨的点,大大小小、疏疏密密、浓浓淡淡,干干湿湿,也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它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个点,古代书法家卫夫人说:“点——如高峰坠石。”一个点,就是一个造型,它带着质感、重量、速度、动势,而且,其中有作者的自信和趣味,它带着感情。

但这仅仅是第一步。这些笔墨痕迹能用来做什么?这才是更重要的。中国画重笔墨以来,也始终没离开形象,始终是主体精神与客观形象兼顾,在含道暎物、应会感神、主客交融的路上徘徊。所以要让这些笔痕接上两个电源:一、连接上对客观的视觉世界的描绘;二、连接上主观情绪的表达。同样可以设计一些游戏性的活动,譬如面对各种本是抽象的笔墨痕,可以让孩子们自由联想,连接上许多事物:

一根细线——丝线,头发,蛛网,风筝线,有个孩子还说“是天水相连的那根线”……换个方向,转向我们内心感受,则可以是:细腻的,敏感的,精美的,柔软的,有孩子说出“小心翼翼的”……哪怕是互相矛盾的,只要是内心感受,都行。一根粗线呢——树干,电线杆,铁轨,钢梁,一切粗壮的线状物……内心的感受则是:有力的、坚硬的、勇敢的、笨重的……一块湿淋淋的渗化的淡墨——一朵云,一块草地,一个水塘,动物皮毛……内心感受:滋润的,朦朦胧胧的,软绵绵的,懒洋洋的……都好。

还可以动动手,本来是一个什么也不是、什么也没想的痕迹,让孩子向写实靠近一步,或向表现靠近一步,从无意向有意靠一步,可以练笔而成图。

还可以反过来先命题,然后让孩子们用一些笔痕表现出来。这样,所有的痕迹都有表现的潜能,所有的笔墨痕都可能有用,只要用到了恰当的地方,每一笔都可以是好笔墨。所以有些回忆文章讲黄宾虹砚台里的墨从来不洗,笔也不讲究、秃笔、破笔都能用,他说:因为我有笔法。他那些脏墨、破笔,用到画上,层次丰富极了,滋润的淡墨与焦墨对比强烈极了,形成他说的“浑厚华滋”的大美。用笔用墨当然有法,但不要死法,而要活法。孩子们都很敏感的,他们有时会觉得画得太紧张,不自由,那多半是死法在拘束他。

责任编辑:苒若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