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宽与杜琼,不仅同为明代画家沈周的恩师,亦是同龄人,并且还有着同窗之谊。为老师的寿诞献礼,是已过不惑之年的沈周颇费心思的一桩要务。沈周为两位恩师写过祝寿诗,绘制祝寿图和颂词,可见沈周的尊师重教和两位名士如何言传身教影响沈周一生。
“苕溪秋高水初落,菱花已老菱生角。”秋风已至,江南的菱角可堪采撷。每年夏秋之交,采菱的娘子们便划着小艇或是木盆,穿梭在河网水塘的大片菱盘间,起获隐没在水下的那一朵朵带刺的果实。
(明)沈周《芦汀采菱》,《九段锦画册》之一,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藏
现藏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的一件名为《芦汀采菱》的画作中,沈周为我们保留下了当年采菱的景象。远山映衬的开阔湖面上,漂浮着成片的菱盘。画家以简练的笔触,点出策舟的采菱人——他们或划桨,或采菱。江南水乡最为常见的一道秋景,就这样凝固在了纸面。不过,画中这种田园牧歌式的美好背后,却饱含了采菱人的苦辛。正如杜琼(字用嘉,号东原)在此画上的题诗中所说,采菱人“纤纤十指寒如冰,不怕手寒并刺损。”
成化七年的阳月望日(1471年11月26日),沈周的弟弟沈召(字继南)将这件《芦汀采菱》图带给杜琼观赏,并请他题诗。然而,才华横溢的杜琼却似乎有点“猝不及防”,“一时不能即就”。最终,他将自己关于湖州采菱娘的一首旧诗题于画上,还颇为自得地说:“图景与诗意颇合,亦云可也。”
作为沈周重要的老师之一,杜琼在题跋中亲切地称呼爱徒为“石田生”。尽管此时的沈周已经四十五岁,但显然在老师眼中,他还是年轻的后生。
一个多月后的腊月初五(1472年1月14日),杜琼迎来七十六岁的生日。沈周为此专门写了一首七言祝寿诗。诗中,他以“长庚坠地不为石,化作文星老诗伯。诗声吹春妙南国,千斛明珠百双璧。” 之句称颂杜琼的高寿、文才与声望,并将他比作“文星”,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从沈周诗中“琅玕丛中绿亭窄,梅花压檐四边白。”之语来看,当天的祝寿活动应该就在杜琼家中进行。“绿亭”,指的是杜家私园中的“延绿亭”。建于景泰元年(1450年)的这座茅草亭,是杜琼心爱的景观,他因此自号为“延绿亭主人”。师生众人在杜家把酒言欢,同庆主人的寿诞。杜琼兴尽之余亦饮酒颇酣,显露醉意,沈周便以“醉乡春风开寿域,方入瞳眼睛光滴。”之语维护和赞美老师。
为老师的寿诞献礼,是已过不惑之年的沈周颇费心思的一桩要务。这不仅关系到基本的师生礼仪,也饱含了他对师长的体贴、深情与敬意。
就在杜琼七十六岁寿诞前的八月初一(1471年8月16日),苏州还是“桂花压麝香满城”。这一天,沈周向陈宽(字孟贤,号醒庵)——他人生中另一位重要的老师——同样敬献了一首七言祝寿诗。陈宽与杜琼,不仅同为沈周的恩师,亦是同龄人,并且还有着同窗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