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9年开始至2011年是艺术品市场越来越繁荣的时期,艺术品价格大幅度提升,成交量迅猛增长,其中尤其以中国画为代表,古代书画、近现代书画在各大拍卖公司的拍卖会上书写着一个个拍场神化,颠覆着一个个极限数字。除去古代书画、近现代书画作品不谈,一幅名家书画作品的市值也要在几十万乃至百万元,这样看来学习中国画有着巨大的市场和广阔的前景。然而,与逻辑相反的是,近十几年,高等院校国画系学生比例逐年下降,渐渐成为了一个冷门专业。
据统计,中国美术类考生人数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度。在这庞大的考生数目中,当然会有一部分因为喜爱绘画并具有天赋而选择艺术的考生,但是随着扩招潮的到来,在这其中,就有了许多希望通过艺考“曲线救国”上大学的孩子。这些大量的考生通过艺考被“消化”在了设计、动画、油画、中国画等美术专业中,但是,逐渐的有些学生学习的消化不良反应开始出现,这其中以中国画为甚。从近年的招生情况来看,油画、国画、版画和雕塑四大“纯艺术专业”的境遇都有不同程度的冷遇,相比动画、艺术设计、造像设计,真是门可罗雀。每年浩浩荡荡的艺考大军到了“国画、书法”等传统专业似乎就绕道而行了,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反差,中国画专业何时才能不喊冷?
“中国画”熟悉的陌生人
在一些综合类大学的中国画专业方向,许多考生是被“分配”到中国画专业,而因为喜欢中国画而报考的学生比较少。但是以中国画为优势的中国美院、中央美院似乎这种被分配的情况比较少,实际上这两大院校的国画系,所招收的学生人数基本也是不曾有太大的增加,通过雅昌艺术网记者连线央美国画系办公人员说,近年虽然报考的学生有一定幅度变化,但是他们的录取人数变动的幅度不大。但是对于在中国画不占优势的院校,学习中国画的学生的处境就比较尴尬。
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传统门类,应该说是我们最为熟悉的艺术形式,然而随着当代人生活的改变,传统距离现在的年轻学子越来越远,倒是设计、动漫等却变的与当下生活息息相关。学习中国画,如果不是有所家成,或者自身因为热爱而早早的开始积累中国传统文化,是难以有所积淀,而取得进一步发展的。同时,美术专业的考试大多注重素描、速写、色彩,忽视了传统艺术修养的考核,导致大量对中国画一窍不通的学生进入到这个专业,使得中国画专业成为了我们眼中“熟悉的陌生人”。可想而知,如此茫然的学习,可能四年学业结束的时候,才摸到中国画的一点门道。
普遍式教学的尴尬
一位来自四川某美术学院的国画系毕业生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班40个人,毕业后大部分都不再从事国画专业,也就能有那么3、4个还继续画画,大部分去做装修、到大学做行政人员、去中小学做美术教师,再或者有些直接就转行了。”在记者问到:“难道学校里学的都学无所用?”他这样回答:“其实关键问题恰恰是课程的设置,所学的课程是普遍式教学,刚觉像老年大学,并没有对学生有特殊的培养,只有靠自己的努力和勤奋,才不会被淹没在这个大海里。”
学校的普遍式教学模式对于有资质又有天分的学生来说的确是枯燥无味,然后对于那些中国画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大学四年美术教育似乎刚感觉开了个头就要结束了,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的一位老师介绍说:“国画系本科毕业的学生大部分还是会选择考研继续深造”,短短四年对于中国画在历史绵长过程中所形成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技艺可能也还是一知半解,这也是许多学中国画的学生会选择继续深造学习的一个原因吧。所以真正能从院校中国画学习走出来的中国画画家是凤毛麟角。
中国画专业如何才能不喊冷?
今年,参加了“艺考大军”的学生王丹(化名)对记者说:“班里的同学大多都选择艺术设计,感觉国画没意思,而且学设计出来好找工作,毕竟成画家开画展的能有几个?”
带着“学设计好找工作?”的疑问记者再次走访专业学习设计的已经毕业1年现从事编辑的刘英,“我们班学平面设计的,有不到一半从事平面设计,一部分子承父业、一部分做策划,还有做记者、老师的……”,我们看到艺考带来的并不是艺术的繁荣,其实是“入校热,出校冷”,在为升学、为生计、为工作“曲线救国”的同时,其实不单单是中国画专业如此冷,在艺考的热潮下,没有热门的专业,只有发热的头脑。
在这股热潮中,中国画真的想要不喊冷,那中国画的教育普及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应试的层面,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郭丽接受北京日报采访时说,该校今年的艺术考试推出了多项新举措,诸如中国画学院的中国画专业取消了创作考试,书法专业不再组织篆刻考试。“我们的用意在于考察考生的潜在素质,找出真正的苗子。”郭丽介绍说,一些艺术培训学校往往会组织学员搞短期突击,篆刻、命题创作便是重点。“其实掌握一些技巧并不难,但体现不出功底,而且如果方法不得当还不如进来时是一张白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