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画廊 > 齐白石“真”在何处(组图)

齐白石“真”在何处(组图)

2020-11-26 09:13 文章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林佳斌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齐白石是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大师中最家喻户晓的人物之一。这位艺术大家,一生充满了坎坷,却成为了诗、书、画、印“四绝”的集大成者,可谓传奇。但西方人对齐白石并不算特别熟悉,尤其在东西方不同语境的文化思想与审美体系背景下,如何向西方,乃至世界推广中国艺术家齐白石的文化艺术,是近几年来北京画院齐白石艺术研究的一个方向。

作为北京画院的首任名誉院长,齐白石过世后,其家属将所有的作品及文献捐献给了国家,并交由北京画院收藏研究。现北京画院藏有2000余件齐白石作品与文献,堪称海内外最丰。近年来,北京画院着力于齐白石艺术研究的海外推广,已相继在匈牙利、列支敦士登、日本等国举办一系列的齐白石艺术展,学术成果日臻深厚。此次在北京画院展出的“此中真味——齐白石艺术里的中国哲思”展,即为北京画院去年年底奔赴希腊策划的又一齐白石系列展的回国巡展。

这场面向希腊观众的齐白石艺术展览是如何思考的呢?

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希腊,诞生了诸如荷马、毕达哥拉斯、巴门尼德、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更被认为是西方文明的摇篮。中希两国不同的哲学体系,孕育出东西方不同的文化精神与审美方式。希腊人崇尚真理、科学,所追求的雕塑皆要求能够准确地表现出人体肌肉的起伏变化,典型例子就如“维纳斯”这般,是一种对完美的理想形体追求的渴望。而在含蓄内敛的东方文明里,中国人崇尚真意、神思,用自己的胸怀去感受生命的真意。

因此当齐白石艺术来到希腊,北京画院选择以哲学角度切入,通过探讨齐白石与其艺术中的“真”,由同入异,使希腊观众了解齐白石“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主张,揭示中国传统文化里关于形神、意境等美学概念。

生活“真”趣

齐白石出自乡野,却在作品中饱含诗书哲思。

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市杏子坞星斗塘,齐白石的童年是在乡村度过的,赶牛下田、耕地劳作,齐白石对于乡间所有的一切都极为熟悉。他始终以童真般的心灵去观察对象,对生活与自然充满了热爱,用心体会生活中的真情、真趣,从而形成了“返璞归真、天真自在”的画风,进而在笔墨图式上创造出活泼自由的新境界。

b8t6_b

《藕与蝼蛄》(《工虫画册精品》之四) 1949年

b8t5_b

《虾》 1948年

齐白石所画水族,尤其是虾,在近现代画史中享负盛誉。他自己就曾无奈地感叹:“予年七十八矣,人谓只能画虾,冤哉!”齐白石对于虾的热爱也是起源于童年的经历,他曾说:“家园小池水清见底,常看有虾游,变动无穷,不独专能似。余既画此以后,人或能似,未画之前不闻有也。”

现北京画院收藏有齐白石数十幅《虾图》,从中可清晰地看到齐白石画虾的演变过程。在作品《虾》的题跋中道:“余之画虾已经数变,初只略似,一变逼真,再变色分深淡,此三变也。”在另一件《芋虾图》又言:“余画虾已经四变,此第五变也。”之后,他不断提炼笔墨,直到88岁前后,齐白石画虾达到了最顶峰的状态:“吾画虾几十年始得其神。”从这些题跋和话中,可以看出齐白石画虾的成功不仅在于常年的观察与刻苦的练习,最重要的是他对于艺术的持之以恒的真诚态度。

率“真”天然

1917年,为躲避战祸,年近六旬的齐白石被迫逃离家乡移居北京。

初到北京的齐白石备受冷落,晚年他回忆说:“我那时的画,学的是八大山人冷逸的一路,不为北京人所喜爱,除了陈师曾以外,懂我画的人,简直是绝无仅有……生涯落寞得很。”在陈师曾的鼓励下,齐白石以“饿死京华,君等勿怜”的决心实施“衰年变法”并获得成功,此后名声大振,一时上门求画之人无数。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