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要闻 > “毕加索”在中国的商业操作

“毕加索”在中国的商业操作

2012-03-05 09:26 文章来源:美术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毕加索每次到中国都要被超级推销,去年年底在上海世博中国馆创造了4000多万元的票房收入,而即将在四川成都开启的展览,据媒体报道展品价值高达67亿元人民币,夸张的是需要23名保安24小时轮流巡逻,做到小偷即便溜进来也插翅难飞。总之毕加索来成都和到上海,中国人差不多要为此买单1个亿。

如果能够确实输送一些新的创新能量倒也值得,估计可能又是一场欢乐嘉年华罢了。

“毕加索”最能体现文化大生产时期国人的投机智慧,总能将一个外来的文化和尚激活,做成商业资源和平台,以致最后大众能感受的信息往往偏离了艺术本身的价值,转向对商业绚丽开发的盲目崇拜,就像国人对奢侈品牌疯狂的追求来装自信一般。以消费为价值观的社会模式里,人们绝对不会放弃利用这样一个现成的素材,寻找商业出口。处于商业高点,“毕加索”则体现出了社会文化的荒诞逻辑。

传统讲述“毕加索”的价值无非有几点:一是,毕加索作为个体创新的励志价值,几个颜色转变时期的故事就是最好的台本;其二,艺术家中市场开发最好的,作品的市场净收益率都很好;其三是艺术史的价值,他是艺术家中的艺术家;其四,和中国一些传统文化的关系。这些早已不是野史的资料对国人也不陌生了,而我们面对今天的文化创新,再去谈“毕加索”这些重复的价值,似乎环境和土壤都不适合。不是不能谈,而是再谈必要性到底在哪儿,在结合了高度商业化元素的展览里,某些潜在的惯性,已经让我们失去了更新观看“毕加索”现象的角度。

观看“毕加索”的展览,就是要找到反“毕加索”的价值发现,或者理由,只有这样才能更接近“毕加索”的意义和价值,也才可能离我们自己的文化现实更近一些。否则,人们可能感受到的就全是商业的幻影。

在商人看来,毕加索或许是一个成熟的商业推广品牌,在中国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因为我们长期的推广,已经造成“毕加索”实际的意义被抽空,而放大的只不过是市场价值。在既不能接受“毕加索”的励志(我们没有足够的耐心去坚持艺术创作),又不能接受毕加索的创新(我们不断复制和疯狂山寨)的当下社会,实际上“毕加索”的意义在今天国人价值观里能够起到的创新发酵作用,已经非常有限了,剩下的只有艺术界还封闭运营在原有的观念体系里。粗看,毕加索具有了比其他任何一位艺术家都有市场、在中国也是唯一能够老少通吃、完全可以做大盘子等商业运作手段,而实际上相对苦难的梵高,毕加索无非只能契合也配合了时下社会流行的成功学而已。

所以说,在很大程度上看,“毕加索”对中国社会已经没有实际意义,因为今天我们要寻找的不是毕加索个体在艺术上表现得如何具有创新、创造能力和精神,而要看我们如何的不想创新和创造力;今天我们要寻找的不是毕加索给我们审视自己文化的契机,而是我们如何放弃优良的传统文化资源;今天我们要寻找的不是毕加索给我们带来艺术的心灵震撼,而是我们如何让文化艺术被快速地商业化和产业化……或者我们也可以反过来思考,如果能够吸收一点“毕加索”的精神,不至于全民山寨如风;如果“毕加索”真的能够教育大众,我们的艺考就不会如此疯狂,以致出现老师替学生考试一个月就能获得20万元人民币收入的荒唐现象;如果“毕加索”真能够给大学带来启示,那么大学艺术教育不会如此体制化。

或许重视现在被商业化的“毕加索”,倒不如关注更具消费性和时代感的苹果创新,更能让艺术家个体得到榜样的力量和某种启发,而不是变味的“毕加索”。请推广“毕加索”中国市场的好心人,多思而行吧!在中国有一种“毕加索”是老的,那么“新毕加索”在哪里?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